04版:文化总第187期 >2021-07-05编印

红星照耀大运河
刊发日期:2021-07-0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3.jpg截至目前,共有市区级机关干部、教师、官兵、市民等约18300 人次参观展览。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陶涛

百年征程,岁月峥嵘;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持续推进通州区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关键阶段,“红星照耀大运河——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通州区历史主题展览”在城市副中心正式开幕。

位于运河商务区新光大中心的安·美术馆内,1000余平方米、共两层的特展空间里共展出图片、照片和实物展品约458组件。“这次展览广泛征集珍贵文物资料,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重现历史现场,让参观者近距离了解通州红色历史。”主题展负责人西雪莲说。这些承载着鲜活红色记忆的藏品,平时都被通州区光荣院、区党史办、区档案馆及各村史馆珍藏,所有展品均首次在大型展览中展出。

展览以党和新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为链条,分为“开辟新天地、谱写新篇章、绘就新蓝图、奋进新时代”四个部分,串连起通州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恢宏历史篇章。沿着1921到2021以年为刻度的时光隧道,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段段详实解说,波澜壮阔、满是红色记忆的通州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置身其中,百年光阴仿佛在身边静静流淌。

为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通州的变迁和发展,展览还巧妙应用全息投影、场景模拟、感应互动系统等数字化方式,以“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科技化手段,让观众全景式沉浸体验。

该展览向市民群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8月中旬。截至目前,共有市区级机关干部、学生、教师、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市民群众约18300人次参观。接下来,展览还计划推出线上展馆,与线下展览“接力”。


开辟新天地 

通州党史上的几个“第一”

日出潞园、团结抗日、迎接黎明,走进展览的第一篇章“开辟新天地”,通州共产党人反抗剥削压迫、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历史如在眼前。

您知道通州的第一位党员是谁吗?在今年的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青年时代的邓中夏让人印象深刻。展览中,一张1920年4月邓中夏领导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在通县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了解,当时听讲人总数达500多人,普通民众受到马克思主义启蒙。

而这些人中,有一位便是通县的第一名共产党员魏颂尧。

1923年,邓中夏派人来到通县师范附属小学开展工作,发展任教教师魏颂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一批青年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后期魏颂尧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除了通县的第一名党员,第一个党支部同样值得铭记。

“1927年,党在潞河中学建立了通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中国共产党潞河中学支部,周文彬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这也翻开了通县革命历史的崭新一页,这些是康景新、张学渊等党支部主要成员的照片。”循着讲解人员的介绍,参观者走到了一处“时空交汇处”。走廊右侧按潞河中学当时的建筑,使用具有历史感的墙砖还原当年校园实景,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老校门以背投方式投射再现。灰墙、白柱,加上循环播放的潞河中学红楼旧影、谢氏楼、文氏楼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潞河中学传播、潞河中学党支部积极救助伤员和难民等珍贵影像,时间似乎一下回到了1927年。

断墙残壁、路障战壕、炮火烽烟,在“伟大的抗战精神”展区,多媒体音像效果中,连天战火此起彼伏,八路军战士勇往无前、视死如归……观众仿佛被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谨作以下宣誓:1、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2、党的利益高于一切;3、遵守党的纪律;4、严守党的秘密;5、坚决执行党的决议;6、积极为党工作;7、作群众的模范;8、不屈不挠永不叛党。”1944年入伍,1947年入党,展览中,一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李进秀的入党志愿表原件吸引了诸多参观者驻足。大家低头仔细辨认着橱窗里斑驳纸张上的模糊字迹,逐字逐句读着这位青年入党时的至诚宣言。

“他在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栏写的是:‘让群众有饭吃,有衣用,为革命奋斗到底’,我看完之后真是觉得心头一颤,太朴实、无我的心愿,这应该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吧!”一位观展的年轻党员感慨。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包括入党志愿表和八路军军服、革命军人伤残证、勋章等在内的大量革命实物。沿着展览时序一路前行,一路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燃遍通州大地的如火般革命热情,终于,迎来了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在通县地区传开,人们穿上节日服装,整整欢庆了一天一夜。抗日战争胜利后,通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获得新生。

通县解放时,平津战役已经打响,通县也成了北平解放战斗的桥头堡。1949年1月11日至12日,解放军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由蓟县孟家楼移驻通县北部的宋庄,北平谈判也在通县的五里桥村举行。经过中共中央的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傅作义于1月22日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平津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奉命撤离宋庄。

一张桌子、四把椅子,外加墙上的指挥图,平津战役指挥所场景还原实景,并放置投影。播放影像时,大家可以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穿越”回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沉浸式体验指挥官在研究作战计划时的紧张情景。


谱写新篇章 

“财务包干”经验得到毛主席肯定

“谱写新篇章”展区则通过向社会主义过渡、在探索中前行、在困境中奋进三个章节,展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热进程。

一张群众登记领取土地证的照片和十余张盖着大红戳的地契、房契,将历史拉回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通县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的时期。讲解人员介绍,通县在新解放的392个村开展土地改革,全县16万贫雇农分得土地39.1万亩,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对内谋发展,对外勇支援。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刚刚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起来的通县人民增产节约,鼎力支持抗美援朝,并捐献了飞机一架,命名“通县号”。“通县号”展翅在朝鲜半岛上空时,通县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也高扬着。

当时,通县先后有万余名青年报名参军,孙明书便是其中一位。

“兄向家中去信奉告双亲,兄在外一切皆好勿念。另外兄也想起对父母面前的惭愧,现在父母是如此的挂念在外的兄,兄感觉真是心中不安,提起几乎落下泪来。”烈士孙明书生于1929年,1948年4月入伍,生前职务为排长。一处展柜里,整齐摆放着他牺牲前在1950年10月16日写给妹妹孙琦的最后一封家书和1983年7月1日民政部颁发给他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读来令人动容。

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让亿万同胞有更好的新生活。在让烈士魂牵梦绕的家园故土,振奋的建设场景比比皆是。

人民城市人民建。如今的新华大街是通州区的重要街道,其实几十年前,这里就曾经历过一场全民总动员的兴建盛况。

长木搭在桥的两侧,有人搬砖有人运土,男人们几乎都赤裸着上身奔忙……展览中,一张“群众参加新华大街改造现场”的照片,清晰再现了1952年新华大街修建工程的现场。

早年的新华大街所在地可谓通州的“龙须沟”,其前身是通惠河支流的万寿宫,是清道光年间运粮所用,因年久失修成了危害人民健康的臭水沟。

1952年6月,通县启动通惠河支流万寿宫段改建工程。在施工条件差、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全民总动员,男女老幼倾力参与,人人参加义务劳动,热火朝天的情景震撼人心。经过5个月的奋战,终于完成臭沟清淤,通州城内的一条主干街道——新华大街东段建成。后期建成的新华大街也成为第一条城市主干路,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城市副中心,正以昂扬姿态奋力掀起建设新热潮,各领域均呈现生机勃发的态势,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新城建设的样板。但其实,早在几十年前,通州这片土地就已经产生了“全国经验”。

解放初期,通县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推行“财务包干”的经验》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为此题写了按语:“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这是执行勤俭办社这个原则的具体办法之一,一切合作社都可以仿行。”

簸箕、犁、手推车、铡刀、扁担……展览现场还可以看到很多从各村史馆征集来的农具实物,都是当时进行农业大生产时的工具。

而说到农业,通州区于家务乡的小海子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拥有过十分响亮的名号,被誉为“北京大寨”,更有“远学大寨,近学小海子”一说。

展品中,小海子大队麦收的照片,洋溢着当时丰收的喜悦。1977年,通县被评为北京市郊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小海子大队更是当时的模范典型。村史记载,当时为了治理村里七零八落的盐碱沙洼地,全村老少齐上阵,把盐碱地改造成平整的高产田,从缺粮队变成余粮队,粮食总产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倍,在粮食生产方面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


绘就新蓝图   

改革开放推动通州发展

来到展厅二楼,观众眼前豁然开朗。区党史办党史科史圣洁介绍,这部分展示了通州在改革开放后,按照中央和市委统一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目标迈进,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通州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传统农业大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和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政策的指引下,通州农业改革率先起步,全县乡镇企业开始冲破旧体制的束缚,突飞猛进,蓬勃发展。

现场的一张老照片上,展示了当时西集九洲揽月床垫厂生产车间的劳动场景。这可是老通州人都知道的本地名牌儿,该品牌一直开办至今。

1983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批复,制定《通州卫星城总体规划方案》。现场一组图片展示了通县当时科技、教育、卫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这一时期,通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乡镇建设稳步推进。老照片上能看到1986年至1988年,玉带河河道经疏挖、清淤,建成玉带河大街。宋庄疃里新村的村民实现上楼生活。

1997年对于通州来说,是跨越发展的一年。这一年的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随后,通州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1997年至2002年间,通州区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新华大街改造完成,京通快速路建成通车。各项市政配套设施相继建成,不断加强绿化和园林建设,先后对新华大街进行多次绿化改造,对西海子公园进行整修和改建,修建运河文化广场,筹建奥体公园,人民生活条件以及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运河文化广场成为纪念京杭大运河的地标性建筑,开阔的场地、亲水的氛围也为各种大型活动、赛事提供了空间。西海子公园,这个承载无数通州人民记忆的老地方,在进行整修和改建后重新焕发生机,成为通州百姓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照片上,是当年西海子公园的冬景,银装素裹,别样美丽。千年大运河贯穿通州南北。从1998年起,通州区先后实施多项重大工程,高标准治理河道水系,使水面更加宽阔,水质更加清澈。

2002年后,通州区委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推进新城建设,逐步确定了“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的发展定位。2003年,地铁八通线建成通车,使通州与市区连接更加便捷,促进通州南部地区发展。随着长安街延长线的发展建设,通州东部新城逐渐崛起。


奋进新时代

科技展示解码“千年之城”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迈入新时代,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大运河畔,一座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正在崛起。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发展和未来是什么样的?展览中,一条2014年至今的城市副中心建设时间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示意图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一条通道式的沉浸式参观空间也成了“打卡地”。

体验空间以科技蓝为设计主色调,闪耀的灯光、动感十足的反射镜面、具备感知功能的融合投影,多种效果叠加,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未来空间。

蓝天白云成常态,青山绿水绘风景。以投影效果制作的未来通州新城展示墙上,一座座通州的标志性建筑,流淌的运河、穿梭的车辆、飞过的航班,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城市美景映出今朝通州美丽繁荣新篇章。

“您看这儿,藏着三个红外感应点。观众想深入了解通州建设和未来规划的话,可以靠近不同的感应点,融合投影便会自动启动播放不同视频短片。”负责展览技术的项目策划总监赵利民建议大家停下脚步花几分钟看看短片,了解如今城市副中心这座“千年之城”是如何打造的。比如围绕未来没有“城市病”的目标,城市副中心将抓好交通运行管理,构建绿色交通系统和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同时依托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逐步改善城市环境。短片中的有趣内容将为大家一一解读这座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密码。

展览结尾还有一处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区域设置。

“看过通州的百年红色历程,面向党旗宣誓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身为新时代党员的责任和担当,进一步牢固树立了对党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为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懈奋斗。”在展览参观中参加党日活动的党员们纷纷表示。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昔日之通州,因地利之便,享运河福祉,万舟骈集、市肆繁华;今日之副中心,谋千年大计,展宏伟蓝图,高楼崛起、日新月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红星照耀的大运河畔,副中心党员将为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