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孙占稳 解丽达
游千载运河,颂百年风华。6月26日,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段同步实现旅游通航,历史上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华丽转身,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运河,连接中国南北,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全长143公里的北运河段是大运河的“龙头”,其中北运河廊坊段长21.7公里,13.3公里全部位于香河县境内,还有8.4公里属冀京、冀津界河。香河段流域上接通州,下连武清,是贯穿京津冀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北运河旅游通航的出京第一站。
廊坊段顺利通航的背后,是无数人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香河县委、县政府全面提高政治站位,该县成立了县委书记任指挥长的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指挥部,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争分夺秒、高质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将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作为全县“一号工程”、头等大事。期间,迅速启动规划编制,同步推进河道整治、清淤疏浚等工作,为北运河旅游通航打牢基础。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决扛起北运河旅游通航的主体责任,全力以赴保进度、保质量、保通航,如期实现旅游通航目标。
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全力以赴推进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
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推动运河京冀段同步通航。2019年11月,河北省政府部署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9月,廊坊市政府印发通航规划。
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为宗旨,廊坊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先后启动实施了北运河生态综合整治、水质提升、沿河绿化等系列工程,全力打造自然景观优美、文化脉络清晰、人文风景独特的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香河县与通州、武清多次沟通对接,建立推动“通武廊”全线通航的联合工作机制,对标京津,谋划实施了水系治理、桥闸改建、景观提升、码头修建等多项重点工程。
廊坊市委、市政府把做好北运河旅游通航工作作为省委交派的政治任务、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制定了《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和《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实施方案》,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通航工程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及时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3200余名干部职工和通航建设者昼夜奋战、分秒必争,高效推进各项工程交叉作业和有序衔接。仅用时3个月征占流转土地6800亩,用时6个月完成橡胶坝改建,用时5个月完成5个码头建设,用时4个月完成船闸建设,用时3个月完成王家摆旧桥改造和钢架桥建设,用时3个月完成6万余株乔灌木、地被种植和滨河路、节点公园工程,用时9天半完成安运桥拆除。半年时间,将北运河廊坊段打造成为全省第一条内陆旅游通航河流,建成全省第一座具备通航条件的船闸和集旅游、海事、安全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内河码头,开辟了国际领先、国内最为先进的数字化旅游航道,并沿河打造了森林生态文化区、运河历史文化区、田园农耕文化区北中南三大景区板块和运河春色、河湾湿地、半岛寻芳等十大缤纷节点,实现了与北京同步旅游通航,跑出了通航加速度,树立了通航新标杆!
香河县委、县政府更切实扛起北运河旅游通航的主体责任,实施四套班子成员包联制度,实行每日调度、台账管理、晾晒评比、督察考核,与市级各专项工作组配套形成条块结合、权责明晰、立体高效的组织架构,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香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负总责,坚决当好“第一责任人”,多次带队进京赴省到市,对接有关部门,争取工作支持;四套班子分头抓、共担责,齐心协力抓落实。他们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为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还采取了并联推进的模式。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果断采取封闭式、无交叉工作模式,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工程推进“两不误”。
今年3月11日香河县以县、镇、村三级干部大会的形式,召开了北运河旅游通航百日攻坚誓师动员大会,发出了“大干一百天,奋战保通航”的动员令,吹响了百日攻坚的“冲锋号”,从工作专班、各包联单位到各项目施工建设单位,主动自我加压,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全县上下进入“冲刺”状态:61个单位1200余名机关干部主动请缨,投身于旅游通航主战场;工作专班及相关部门领导每天深入一线,实地察看工程进度,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各包联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配合,积极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施工单位24小时作业,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
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在通航建设中展现积极作为
旅游通航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手续繁,为确保旅游通航目标,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工程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并联推进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在各项工程现场,都能看到马力全开、加班加点抢抓工程进度的火热景象,春节期间也未停歇。
“关键时刻看作风,困难面前显担当”。面对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难题,香河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积极作为,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用地、手续等方面的制约和问题。在姚止务中心码头建设中,供电部门的一条备用高压线正穿过港池,香河县交通运输局在供电等部门的支持下,为施工单位出点子、想方法,通过调整施工方案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在船闸、橡胶坝以及两岸景观施工地带,有不少上世纪90年代铺设的传输光缆、国防光缆、广电光缆等,香河县水务局了解情况后及时向上级反映,党委、政府出面协调,制定整改方案,在直接顶管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下,改变了原有光缆位置,绕开施工地段,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3月初,王家摆桥需要桥梁断交,周边群众平时跨河通行主要靠王家摆桥和凤港减河桥边新修的一条便道,王家摆桥一断交,凤港减河桥旁便道的交通压力骤增,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连夜协调,对便道拓宽加固,确保群众出行需求……
组织协调、现场勘查、对接讨论,随时发生、随时跟进、随时解决,早成了香河县委、县政府和香河县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常态。为抢抓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加快运河景观绿化工程,香河县将全部景观绿化工程划分为13个标段,统一规划、一体推进,15名县级领导干部分标段负责,同时每个标段还安排了一个牵头部门和3至5个包联单位,香河县60多个单位1000多名党员干部与施工单位共同奋战,全力以赴加快工程进度。
千年大运河,孕育香河深厚的特色历史文化
“北运河最早开凿于东汉末年,是曹操为了巩固对北方的统治,利用白河故道开凿而成。”千百年来,香河人以北运河为依托生存繁衍。
北运河廊坊段沿河两岸绿树成荫,河面碧波荡漾,却没了舟楫往来。而在古代,流经香河的“龙头凤尾北运河”是入帝都的通衢要路、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香河因此被称为“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
贯通南北,大运河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不少文人墨客纷纷北上,著名白话小说家、三言的作者冯梦龙,曾到香河一游,写下了《刘小官雌雄兄弟》《滕大尹鬼断家私》等名篇佳作。
千百年来,经过岁月洗礼的北运河香河段存留下许多历史遗存和古老民俗,如大名鼎鼎的金门闸遗址、曹家水务所遗址,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头屯中幡等,它们无不诉说着香河曾经的辉煌。在这里,可以寻访北运河部分历史河道及遗产点,聆听流传至今的运河故事,畅想当年白帆蔽日、船歌悠悠的盛景。
香河县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幡,就始于大运河,兴于大运河。“中幡”表演是民间花会的一种,融合了杂技、武术等元素。其表演道具中幡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筒、面、楼。9米多的筒是竹制的;6米多的幡面是布制的;幡楼为罗圈型,上中下三层呈塔型。据民间传说,中幡起源于隋唐时期。乾隆十六年,乾隆乘龙船从江南回京,龙船一到,香河安头屯中幡会被召御前表演,各种绝活被演员演得出神入化。乾隆帝御笔亲题的中幡两面,一面题字“龙翔凤舞”,一面是“人神共悦”。从此,安头屯中幡会名声大振。一百年后,清代咸丰皇帝也对安头屯中幡进行封赏。一种民间活动两次受到皇帝赏赐,这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2008年,安头屯镇中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河县也成为我国的中幡文化之乡。为了把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香河县中小学有教授中幡的课程,有效解决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
民间艺人手中的中幡从香河的田间地头舞到廊坊,舞进北京,登上了面向全国观众的大舞台,让更多人领略运河文化之美。
此次通航,古韵中幡也来助阵,作为通航仪式的开场表演精彩亮相。十余米高、十几公斤重的中幡在表演队员的手掌、肩肘、脑门、下巴、项背等处辗转腾挪,上下飞舞,引来阵阵喝彩。
坚持文旅融合、产业带动,精心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伴随通航,香河县对如何开发利用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系,打造北运河航旅枢纽和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大运河已不是简单的一张名片,而是香河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香河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赵爱介绍,近年来香河县确立了“京畿首驿·如意香河”的最新旅游形象定位,全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推进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以北运河为轴心、带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
“京畿首驿”,即香河县为北运河通航旅游出京第一站,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充分借势北京,发展运河休闲旅游。“如意香河”,即通航旅游应营造如意圆满、轻松闲适的休闲氛围。香河县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相关规划,确立了“通航引领、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全域发展”的推进思路,搭建“一河贯通、分段定位、辐射城乡”的整体空间架构,以此形成“一带、三段、两翼、多核”的旅游通航发展格局。“一带”即以运河旅游通航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发展带;“三段”即北部森林风貌、中部休闲风情、南部田园风光三个特色风景区段;“两翼”即运河旅游辐射带动的东西两侧城乡旅游发展片区;“多核”即以中心码头、王家摆、金门闸等为核心的文旅项目。
结合“一带、三段、两翼、多核”的旅游通航发展格局,香河县委、县政府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了三大核心任务,即保通航、塑风情、兴文旅。
保通航。形成“一闸坝、二桥梁、五码头”的通航设施空间布局。一闸坝就是曹店橡胶坝改造成可通船闸坝;二桥梁就是新建王家摆桥、安运桥;五码头就是建设1座中心码头及4座旅游码头。
塑风情。结合资源优势和旅游发展定位,着力塑造三大特色风景区段。北段优生态,塑造“大水厚绿、鸥鹭翔集”的森林风貌;中段兴文化,塑造“十里烟柳、云帆霄鼓”的休闲风情;南段融田园,塑造“带水绕田、沃野欢歌”的田园风光。
兴文旅。整合重构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体系,建设“便捷可达、公交衔接”的旅游交通支撑体系,构建“一闸两馆多点一环线”的历史遗产保护展陈体系,形成假日休闲旅游的核心产品体系,打造北运河航旅枢纽和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游客尽享“水岸互动、昼夜兼修”的假日休闲极致体验。
保通航是重中之重。王家摆桥、安运桥、橡胶坝和船闸、码头和导助航配布……工程量巨大,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千头万绪。香河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与国家部委、省市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对接,与北京有关部门开展常态化沟通协调,共同研究界河河道清淤、流量调节等事项。协调省市相关部门,千方百计破解资金制约,确定了“争取专项资金+县级财政+债券+社会资本融资”的资金保障模式,采取“台账管理+并联推进”的方式提速工程建设。
围绕塑风情和兴文旅,香河县委、县政府多次与上下游的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沟通对接,加快实现与北京、天津文旅资源深度互融,激发北运河沿线区域发展活力。
“北运河旅游通航,把香河现有的文旅资源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赵爱介绍,去年香河县与通州区签订了《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全面整合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加强精品文旅项目深度合作,联合设计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和潮白河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等,深入推进两地在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为进一步强化与周边文旅资源对接,香河县又组织专家编制了《北运河文旅品牌线路策划书》,推出了运河水上精品线路、香河主题精品线路和京冀经典景点精品线路等近期旅游线路和11条中远期旅游精品线路,立足香河域内现有的旅游资源,初步确定了“皇家文化、影视文化、家居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五大主题旅游产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据守京畿重地,北运河故道再次荡漾逐梦波光。在省、市指导下,香河县高标准编制了《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和《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实施方案》。其中,以河为纲,构建面向区域、引领全域的旅游休闲体系的发展目标引人关注。根据规划,香河县将聚焦北京市民周末假日旅游需求,建设环京休闲旅游目的地。围绕京津周末和假日休闲旅游发展的定位,与北运河北京、天津段错位发展,逐步丰富构建全时、全龄的旅游产品体系。
北运河廊坊段的壮美画卷正日渐清晰:实现旅游通航后,运河旅游发展的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将重点面向京津冀游客群,打造香河全域旅游发展高地和门户。再通过5至10年的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人数提升至1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