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165期 >2021-06-02编印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中开放
刊发日期:2021-06-0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于丽爽 任珊 叶晓彦  摄影 方非 程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李大钊故居,北大二院旧址、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等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经过文物修缮、布展提升后集中对外开放,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场景,因地制宜推出不同主题的专题展览,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程。

       同时,本市的市属公园也对园内红色遗迹开展深入保护修缮,其中包括陶然亭慈悲庵、高君宇烈士墓、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等党的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截至目前,香山公园、陶然亭公园、中山公园、颐和园、玉渊潭公园等北京历史名园中,已有9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多处红色文化资源。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勇介绍,今年该中心持续推进革命活动旧址保护利用工程,通过革命旧址保护、党史故事讲解、红色文化创新等措施,深入挖掘市属公园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着力为市民游客重温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岁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及优质服务。今后,将为广大干部群众追寻先辈足迹、学习英雄事迹提供更丰富的红色产品,在寓教于游中让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觉醒年代》部分陈列原景重现

 4-7.jpg      昨天上午,位于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正式揭牌开放。

       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租住在此,《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随迁此地。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旧址内原景重现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部分陈列,并首次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时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让观众了解和感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初心和使命。

        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在青砖灰瓦的小院子里,北房、南房分别推出“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展览总面积272平方米,展陈文物129组件,展品281件。集中展示《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陈独秀的基本生平及在京期间的主要活动与历史作用。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9月至1926年7月间《新青年》刊登的200余篇马克思、列宁著作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也在这里首次以仿真的形式集中展示,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

        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油印体验,观众可以亲手印制第一版《新青年》封面并加盖当日纪念章带走留念。


       预约方式:该展览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免费对外开放。展览采取分时段预约方式,单日观展人数300人以内,固定时段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北大二院旧址

实景复原“亢慕义斋”

4-6.jpg        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的“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昨天揭牌,该专题展依托的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同步开放,专题展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的孕育和创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与党的创建、一大后北京党组织的革命活动等内容。

       该专题展依托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布展,分为两层,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展陈文物40余组件,展品472件,展览在形式上突出沉浸式、互动性,综合利用光影、仪式、声场等形式,让参观者感受“沉浸式”体验,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一层四个展厅是主展区,主题为“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二层主要为活动区,设置了“初心课堂”“印象百年”沉浸式影厅。值得一提的是,二层还设有“亢慕义斋”复原展,还原了李大钊、邓中夏等人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的活动场所。

       展览还首次展示了《曙光》《北京女高师半月刊》等多部民国时期的早期刊物,首次挖掘披露1919年3月10日毛泽东在北大数学楼第16教室(即本展览所在地)听李大钊讲演的史料。


       预约方式:该展览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免费对外开放。展览采取分时段预约方式,单日观展人数500人以内,固定时段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李大钊故居

还原党组织早期活动会议室场景

4-8.jpg       昨天上午,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经过布展提升正式对外开放,展览由原状陈列展和名为《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的专题展两部分组成。

       专题展览面积约为112平方米,集中表现1920年—1924年间,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实践活动。其中,李大钊故居展出了馆藏一级文物——李大钊史学思想的精粹之作《史学要论》。当时教授上课没有固定教材,李大钊写就《史学要论》后,去商务印书馆印刷,当作教材发给学生,存世量少,更显珍贵。此外,专题展厅还播放有高清修复的李大钊无声视频,此视频是李大钊存世仅有的8秒钟影像资料。

       北京李大钊故居文物建筑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及家人在石驸马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院居住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走进李大钊故居,站在李大钊夫妇卧室炕边可以望见西厢房内场景,参观到西厢房又可以回望见夫妻卧室。以此还原当年西厢房作为党组织早期活动会议室开会时,夫人赵纫兰就坐在炕上做针线活,为会议成员望风,并随时查看西厢房内开会的场景,根据会议进程去西厢房给大家添水的史实。


       预约方式:每天9:00—16:00 (周一、周二闭馆)开馆,故居周三至周日开放日期间预约软件对外公开预约时段为9:00-12:00,14:00-16:00;日限流250人。具体预约流程可见北京李大钊故居微信公众号。



京报馆旧址

名报名版亮相“报纸博物馆”

       位于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经过西城区的文物腾退修缮后,首次对外开放。

       《京报》由邵飘萍于1918年10月创办,京报馆最初位于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迁到琉璃厂小沙土园胡同,1920年9月迁至现址。京报馆旧址内部包括一栋二层小楼和附属的两个小四合院,文物建筑面积近820平方米。

       北京日报社在京报馆内布设专题展,包括《京报》与京报馆、百年红色报刊、邵飘萍生平事迹等三个展览。通过一报一人一馆,讲述《京报》三起三落坎坷沉浮;邵飘萍与黑暗时代抗争,从一名铁肩辣手的报人成长为共产党人并以身殉道的故事;回溯百年红色报刊,全景展现在党的领导下,红色报刊从萌芽到壮大的艰辛历程和精彩华章。展览面积446.83平方米,展线长度265.55米,实物展品212件,历史图片216张。展览的主角是报纸,整个京报馆宛如一座报纸博物馆,观众可以尽览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名报名版,特别是红色报刊,应有尽有。

       其中不乏很多重要展品——《京报》高清电子版及部分重要版面复制品,为研究《京报》提供了最全面的历史资料;由邵飘萍出生故里提供的紫溪邵氏宗谱,详尽介绍了烈士的生平与家族传承;邵飘萍亲笔信函、书画;邵飘萍遇害时所穿血衣;著名雕塑家塑造的邵飘萍铜像等。


       预约方式:展览每天9:00—17:00 (周一闭馆)开馆,观众可微信搜索“京报馆”公众号进行预约,对外公开预约时段为9:00-12:00,14:00-17:00;日限流200人。


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

更新展陈后对外开放

       昨天,更新展陈后,李大钊烈士陵园重新对外开放。

       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海淀区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内,占地2200平方米。重新布设的展览以“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为主题,全面展现了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光辉一生。

       展览分为主展室和纪念室两个区域。展览以图片、展品、原文引用、视频为主要形式,展出了272张图片、89件(组)展品,还设置了5组多媒体互动展项,2组制景。

       步入展厅,迎面是一面顶天立地的手绘浮雕墙,中间是李大钊头像,背景是河北昌黎五峰山起伏的山峦,两侧选取了5个画面,高度概括了李大钊人生的重要阶段。包括为《新青年》撰稿、发表《庶民的胜利》演讲、参与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等。

       此次更新展陈,增加了不少新展品。如李大钊生前留下的唯一一段视频——1924年9月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讲的视频,2011年从荷兰国家档案馆找到的荷兰记者拍摄的高清版的“李大钊就义前的遗照”,都是首次在李大钊烈士陵园展出。布展还通过3D打印方式复制了两幅油画:《西湖会议》和《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同时,展览通过科技手段用冰屏展示了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的页面;用电子屏展示了2.6万字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观众可以一页一页翻阅;用3D照片展示了中共一大会址。

       展览的最后展出了一件重要的历史实物——1933年公葬李大钊时一同埋入墓穴的李大钊墓碑。墓碑高18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碑头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央刻有黑色镰刀锤头。碑的正面是“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几个红色大字,背面是红色碑文,其中写道: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曾于一九二一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并且实际领导北方工农劳苦群众,为他们本身利益和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


       预约方式:前往李大钊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及参观展览均须提前预约,可通过咨询电话:010-62591044或微信公众号“李大钊烈士陵园”(即将开放)提前预约。每天最大接待量800人,展室内瞬时接待量50人。


中山公园来今雨轩

两专题展览亮相 沉浸式体验活动场景    

4-3.jpg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布展,昨天起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正式对公众开放,一同亮相的还有“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两个专题展览。其茶社经营服务也同步还原,市民可一边品尝经典茶点一边沉浸式体验中国早期进步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活动场景。    

       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位于中山公园内东侧,总建筑面积549.4平方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也是北京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这里成为北京各界名流雅集之地。以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常聚来今雨轩,参与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活动,编辑刊物、研讨交流,传播马克思主义。    

       昨天起,“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两个专题展览首次与市民见面。展览面积不大,却通过实物及复制品、肖像照片等深度还原了中国早期进步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活动过程。其二楼东侧为“少年中国学会”展区,集中展示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肖像及说明。二楼西侧为“文学研究会”展区,集中展示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等文学家肖像及说明。    

       同时,来今雨轩设置红色文化及京味文化特色体验区。红色文化体验区内有相关红色文化名人书籍、传记等。京味文化体验区则恢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茶社特色经营项目,游客在阅读休憩同时,还可以品尝冬菜包子、豌豆黄,喝上一杯茉莉花茶。


       预约方式:游客需通过“北京市中山公园”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展览,公园为游客提供定时定点免费讲解服务。团体游客可提前一天预约讲解服务,个人游客可现场登记预约讲解服务,公园根据预约情况调配安排现场讲解。游客也可以在“北京市中山公园”微信公众号点击收听“线上讲解”。    



陶然亭慈悲庵

高君宇墓碑原件首次亮相 五团体会议室原状重现    

       昨天起,陶然亭公园内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慈悲庵正式对公众免费预约开放,内设“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市民可参观革命旧址及红色主题展,重温革命先驱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那段珍贵历史。

       陶然亭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慈悲庵位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处,始建于元代,院落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北京开展秘密活动的场所之一,“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先驱者都曾在此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

       陶然亭公园管理处基建科科长郝刚云介绍,经过一年多的维护,陶然亭慈悲庵重新亮相。期间,对建筑物木构件进行油饰,修补部分地面,提升改造周边绿地环境。

       记者在展室里发现了一张拍摄于1920年8月16日的老照片,其中的场景就是著名的“五团体会议”。彼时,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和周恩来领导的天津“觉悟社”以及“青年工读互助团”“曙光社”“人道社”五个团体的代表,在陶然亭慈悲庵北配殿召开联席会议,史称“陶然亭五团体会议”。

      “我们征求文物专家的意见,根据这张照片,恢复了这间会议室的原貌。”郝刚云带着记者走进北配殿。对比这张老照片,这间旧址几乎复原了照片上的建筑原貌。“以前这里是个吊顶,我们根据照片恢复成了人字形木结构屋顶。窗户也都换成了当时的支摘窗,尽量恢复原样。”

       公园对旧址的维护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一张1920年1月1日毛泽东同志与辅社同仁在慈悲庵门口的合影中,背景是一棵大树、慈悲庵的大门和一间配房。“这间配房进行了原状复原,尽量原汁原味还原,让市民游客能体验到旧址的历史原貌。”郝刚云说。 

       《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也在此同步展出。展览分三部分、五个展厅来追忆党的早期红色岁月,再现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高君宇等为代表的的革命先驱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历史,其中高君宇烈士的墓碑原件首次亮相。 


       预约方式:市民游客需提前在微信公众号“陶然亭慈悲庵预约”分时段实名预约七天以内票券,每日线上预约分四个入馆时间段,人数为3300人,约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