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159期 >2021-05-25编印

从“半马”到“全马”
刊发日期:2021-05-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2021.jpg2021年,城市副中心举办首届全程马拉松。

往届半马集锦

4-2017(2).jpg

4-2018.jpg

4-2019(2).jpg

本版摄影 记者 常鸣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关一文

5月23日,2021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圆满结束,万名跑者驰骋副中心,感受“古今同辉、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绿色生态”的城市画卷。

从2017年通州区举办首届半程马拉松,到今年城市副中心举办首届全程马拉松。从“半马”到“全马”,一字之差,是对赛事组织筹备能力、城市品牌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不断推进、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

从赛事看城市。举办一场成功的大型体育比赛不仅是打造一个体育文化品牌,更是彰显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底气。


赛事升级

“铜牌”到“金牌”的跃升

从“半马”到“全马”,从创办到“夺金”,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赛事品牌一步步提升。

2017年,“通马”(北京通州半程马拉松)初生便摘得了“中国田径协会铜牌赛事”称号,被评为“自然生态特色赛道”。2018年,“通马”顺利获评“银牌赛事”,摘得“最美赛道”称号。2019年更获得了仅有20%几率的“金牌赛事”。

虽然从“半马”到“全马”,只是一字之差,但其中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高标准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让外界充分感受通州自然人文风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马拉松成为展示城市副中心良好风貌的重要窗口。”区体育局相关人员介绍,比赛线路、赛事宣传、选手服务、医疗救助、安全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每一届都更用心。

几年来,赛事线路不断更新。最初的线路主要侧重于沿途优美的自然景观,随着赛事的升级,线路加入更多城市魅力元素,三庙一塔、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行政办公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地标性区域不断增加。参赛人数也从最初的6000人增加至8000人、1万人。

如今,“通马”实现了华丽三连跳,这块城市副中心体育品牌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圈内不少经验丰富的跑者参加过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年轻的城市副中心马拉松以其独特优势深受专业跑者喜爱。

51岁的吴卫东家住通州,长跑已近40年,今年他以“摄影师”身份参赛。此前,他曾参加上海、重庆、西安等地马拉松,“国内有名的马拉松赛事几乎跑遍了。”成绩优异的他还一度跑到美国、欧洲参赛。德国柏林马拉松、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这些国际顶尖马拉松赛事,他都曾参与。体验过众多国内国际赛事,在他看来,城市副中心的最大优势就是跑步环境,“一点也不比国外差!运河两岸、绿心公园,这样的环境比纽约中心公园都好。”现在的吴卫东,更喜欢在家门口奔跑,“天蓝、水清、花香,家乡越来越美。”而且,他认为,能够举行大型赛事,说明疫情防控保障措施到位,“这是我们城市管理能力提升的体现。”


城市蝶变

一条赛道串联古今

半程马拉松赛程21.0975公里,全程赛道42.195公里。设计一条基础硬、景色美,能体现城市特色的赛道,是各地举办马拉松赛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次城市副中心全程马拉松的路线设置就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赛事组委会在延续赛道依运河而设的基础上,将京杭大运河千年的文化遗产与城市副中心的现代建设充分串联,生动体现“通达千里,运化古今”的城市风貌。

万名参赛者从大运河畔的燃灯佛舍利塔起跑,沿京杭大运河,穿越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途经行政办公区,一条美丽赛道串起精彩副中心。选手中,还有不少是通州本地的老居民、老街坊,如今跑过的地方和几年前相比早已旧貌换新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他们格外感慨。

沿司空分署街一路向北,通惠河北岸的运河商务区高楼林立、国际范儿十足,这里是城市副中心未来的“国际金融港”。与河对岸1400多年历史的燃灯佛舍利塔和历史悠久的西海子公园古今同辉。

“在通州工作生活多年,我看着运河商务区从无到有,变化太大了。”参赛选手王诗雯2017年搬来通州。那时,如今的运河商务区赛道边还是一片建设用地,通惠河河道淤积,淤泥半米厚,四周都是大工地。几年时间,运河商务区拔地而起,经过治理的通惠河水波荡漾,两岸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周边基础设施愈发完善,生活便利性大大提升。

家住运河边,亲水、爱水是很多通州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情。打造亲水景观、慢行通道,是近年来通州区水务局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水环境格局中的“杰作”。在水系两岸景观建设中,水务部门持续开展慢行系统建设,提高亲水性和开放性,形成连续贯通的生态化滨水岸线和高品质滨水空间。如今,每天来这里跑步锻炼的市民越来越多。

同时,随着城市副中心的飞速发展,疏解整治提升力度不断加大。腾笼换鸟、疏解腾退出的大尺度绿化空间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一颗颗绿珠,更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天都沿着运河骑车去学校,那时候的运河还是一条臭水沟,想不到会变成今天的样子!”途经东关大桥、堡龙路、沿着运潮减河一路向东,再向南沿着大运河前进,沿线绿意盎然的景观、清澈优美的运河景色,让选手冯玉泷禁不住感叹。

39岁的冯玉泷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出生于上马头村的他亲历了村子拆迁蝶变绿心公园的过程。跑进绿心,旧地重游,冯玉泷百感交集。“每次来都觉得特别亲切。但是,曾经散发异味儿的排水沟早不见了,现在是满眼的绿色。老村子变成了四季都是景的绿色公园,做梦一样。”自打去年开园,冯玉泷几乎“泡”在绿心里,这里就是他最好的训练场。他绕着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独具特色的“海星”跑道总计跑了足有200多圈,累计超过1000公里。

从空中俯瞰赛道,满眼都是绿色。

2017年,首届通州半马开赛。同一年,城市副中心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两带、一环、一心”,森林城市空间布局逐渐成形,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张家湾公园等118个重点绿化工程先后启动实施。千年运河穿境而过,一座林水相依、绿带延绵、翠廊纵横、森林环绕的生态宜居森林城市慢慢出现在人们眼前。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实施绿化建设2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02%,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35%,群众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的绿色生活体验不断加强。


承载能力

跑上一场马 爱上一座城

成功举办一项万人赛事,从选手到组织方,人人都是“参赛者”,这是一场考验城市承载能力的大考。历届马拉松赛事让城市副中心在大型赛事组织保障中摸索出一套经验。

体育、公安、交通、消防、应急等多部门根据比赛现场规模,设置安保安检人员、志愿者,制定多项安全应急预案。赛道全程设置医疗救助站,部署急救车、急救摩托车,培训和聘请医务人员及医疗志愿者,配备AED设备,并开通多家医院绿色救援通道。通州区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为了给予跑者更舒适参赛体验和全方位服务保障,城市副中心始终坚持在赛道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医疗保障服务以及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安全底线。

“跑上一场马,爱上一座城。”马拉松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副中心城市综合治理、城市建设、精神文明等更上一层楼。在历届赛事中,副中心倡导居民文明观赛,还会同区城市管理委、京环集团等单位,第一时间清理赛道垃圾,保持城市道路整洁。

除了赛事本身的服务保障能力外,城市体育文化发展,也成为马拉松赛事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专业跑者,如今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副中心的普通居民都加入到全民健身中来。

55岁的刘琼家住雅丽士居小区,这几年家门口的健身场所、设施多了,她的生活也丰富了起来。“下楼就能锻炼身体,压腿的、转腰的,还有专练胳膊的,全乎着呢。”今年,她还参加了小区居民组织的健步走队伍,身体越练越棒,心情越练越好。

除了大型体育赛事,通州区还根据区情特色打造5个体育特色乡镇、80个体育特色村,今年还将再增加一批,“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体育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还不断盘活城市的金角银边,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增建健身场所。公园、小区、运河边,健走步道、骑行绿道、专业球场,都成了居民乐享健康生活的好场所。大家最喜欢的健身路径目前全区已建成597条,今年还将新建及更新80条。

“十四五”开局之年,城市副中心体育建设更是大动作频频。

潞城全民健身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5月18日主体结构提前1个月实现全部封顶;通州区体育场也将启动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规模约7.1万平方米,包括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同时配建338个车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东亚铝业老旧厂房华丽转身,改造为体育活动中心,将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培训室、健身区及相关配套用房。

接下来,城市副中心还将利用绿地、腾退空间等建设一批专项运动场地、健身设施、自行车骑行道和健身步道,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到“十四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预计将达到2.4平方米,打造一座体育乐活之城。

此外,“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继续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包括打造特色品牌赛事活动,引进1—2项高水平赛事,举办好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运河绿道骑游周、北京城市副中心徒步大会等活动。组织开展龙舟、赛艇、帆船等水上运动,策划推动运河国际艺术周等文化体育活动。期间,还将持续培育重大体育赛事运行机制,提升体育赛事服务保障能力,大力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体育产业与旅游、养老、文化、科技、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深挖体育经济发展潜能。


区域协同

京津冀跑者“家门口”的幸福

除了北京选手,这次马拉松还吸引了津冀地区的不少选手。尤其是离得比较近的天津和“北三县”参赛者,更是跃跃欲试。

来自天津的冯玉林在此次比赛上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比之前快了20多分钟。“赛道环境优美、志愿者服务周到、全程补给充分,而且难得赶上雨后的凉爽天气,所以发挥得也很不错。”冯玉林兴奋地说,自己上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还是2019年10月,这是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自己的首场马拉松比赛。“实在是太想念赛道了!而且开车不到两小时就能去参加这样一场盛大的优质体育赛事,这是跑步爱好者的福音。”

与冯玉林一同前来参加比赛的还有6位跑友,他们都来自天津。曾在燕郊上学的崔世魁过去经常来通州,毕业回到天津后有十多年没来过北京了。这次来直呼“认不出来了!”崔世魁说:“没想到现在这里居然建了这么多公园。绿树成荫,风景美、心情好,这是我跑得最轻松的一次,简直是跑步爱好者的天堂!”他们中还有选手带上家属,比赛、旅游两不误,体验城市副中心的美食美景。

撞线后,几位来自燕郊的跑团选手兴奋地拍照合影。他们告诉记者,其实平时他们就常来副中心进行跑步训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我们都定期去。跑道舒适、环境优美,离我们也近,开车半个多小时,太方便了。”

进入“全马时代”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也正成为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助推器”。

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本届赛事带动体育氛围的同时,又启动了以马拉松赛事为基础的“全民狂欢周末”,全面带动了副中心文化、体育、旅游等多产业协同发展。这场马拉松也为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推动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全民健身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