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协同总第157期 >2021-05-21编印

三河构筑科创发展新高地
刊发日期:2021-05-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莱尼线束 (1).JPG

作为北京奔驰的重要配件供应商,廊坊莱尼线束落户三河8年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48572187.jpg

兴远高科产业园集聚了一批北京外迁的精密制造领域优秀企业。

本报记者 关一文 陈冬菊

5月18日,2021年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在廊坊拉开帷幕,河北廊坊三河市共有包括三河同飞制冷有限公司、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鼎盛3D打印产业基地、蓝思泰克等15家企业参加了展览,集中签约6个重点合作项目和1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河市产业经济发展再结硕果。

矗立在新时代坐标之下,站位于协同发展战略版图之中,河北省三河市瞄准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桥头堡”的目标定位,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秉持“北京研发,三河转化”的理念,以科创园建设为抓手,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凭借“四两拨千斤”的效能,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目前,三河已建及在建各类科创园27个,总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781家,其中61%来自于北京,共吸纳北京高新技术企业27家,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92.6亿元、利税18.2亿元。从岩峰汽车到兴远高科,从百世金谷到中冶总部,从谊安医疗到燕京总部……特色鲜明、定位科学、功能互补、领域全面的科创园激荡起协同发展的“加速度”。

筑巢引凤 科创园科技企业超6成来自北京

“这几款产品可以做机动车尾气监测、尾气管理、应急救援、实验室配套设备……我们要做智慧环保解决方案供应商。”走进三河市百世金谷产业园清源绿创环境技术公司,负责人张海云如数家珍。自2015年从北京搬到三河燕郊高新区后,该公司从一家环境设备组装销售公司向研发型企业转变,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七八种主流产品,销售额从每年1000万元左右增加到5000万元。

“以前我们挤在一个仓储物流园区里,空间有限。”张海云说,而三河专业化园区里不仅有生产、研发、设计等配套,还能就近享受企业融资、手续代办、人力资源、生活服务等八大公共服务平台。在“新家”,他的公司“从幼苗长成大树”,发展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型企业。虽然搬家了,但仍有技术成果应用助力于北京。目前,该公司在北京市通州区完成450个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站点监测任务,提供城市区域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为北京市通州区重污染应急预案提供数据支持。

该公司所在的百世金谷园区挨着北京,目标是打造面向北京产业升级与转移的科技研发和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已累计入驻高端研发和制造型企业138家,其中110家企业来自北京中关村和望京等地。“科创园模式打造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承载的平台,有效破解了项目建设用地不足的难题,让优质项目落地不再难。”三河市委书记刘连杰说,这些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科技型企业,在三河找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正在建设中的中南高科·三河科创智谷产业园,同样受到了北京科技型企业的青睐。这个产业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文创为主导产业,总投资5亿元,亩均投资强度500万元,亩均税收强度50万元,计划于年底竣工交付使用。产业园尚未建成,已有近20家企业签约落户,全部来自北京。中南高科京津冀区域副总经理王培华说,燕郊高新区区位特殊,承接北京产业疏解优势独特,科创园模式非常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安家落户。他们已储备客户120家,9月底能完成全部剩余面积的招商。

据介绍,三河市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具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天然优势。搭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快车,三河秉持“北京研发,三河转化”的理念,着力推动科创园建设与发展,探索了一条以科创园建设激活空间资源、加速转型跨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由建产业园引企业向引进专业产业园运营商的转变。

截至目前,三河市已建成19个科创园,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781家,其中61%来自北京,共吸纳北京高新技术企业27家。正在建设中的8个科创园可再承接北京科技型企业500家。27个科创园全部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可达428万平方米,有望容纳企业超过2800家,将集中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文化创意、医疗器械等领域。据统计,科创园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92.6亿元、利税18.2亿元。

腾笼换鸟 科创园推进三河产业转型

培育和引进“凤凰”,需要先腾空间,疏解“低、小、散”产业。近年来,三河市出台《关于促进城镇低效国有建设用地再开发的试点办法》,以政策引导、推动企业腾笼换鸟开展科创园建设,通过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僵尸企业、低端落后企业“退二优二”、黄金地段“濒危”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等具体措施,盘活850亩低效闲置用地,一批科创园成为集约高效用地的典范。

湿冷空气扑面而来,雪花铺天盖地缓缓飘落,仿佛置身冬日下雪天一般……这是三河市松雪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室内飘雪机制造的场景。“公司年产雪花机、飘雪机近4000台,主要应用于儿童乐园、滑雪场等大中型场馆。现在公司订单不断,预计今年总收入能达到1000万元。”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卢之智介绍,2018年从北京搬到三河后,公司效益连续增长,产品研发也有了新起色。

在三河市经济开发区兴业智谷科技园,共有包括松雪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在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其中申报知识产权10项,带动当地就业450余人。兴业智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伟介绍,从2017年5月开工建设至今,园区已发展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廊坊市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然而,这片现代化的园区所在地曾经是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水泥企业所在地。2014年以前,环保和市场压力与日俱增,原来的建材公司销售额连年下降。时任兴业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卢伟充分认识到,企业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关停转型成为必然。

破立之间,老树发出新芽。不到3年时间,这个在“水泥堆”里摸爬滚打了14年的本土企业家,在占地70亩的原址上,“跨界”建起了兴业智谷科技园,汇聚京津冀优质创业项目和高等创业人才。在三河市政策支持和经济开发区的帮扶下,原有土地被赋予新活力,低端落后企业“腾笼换鸟”、华丽蜕变。

从水泥产业到科技产业孵化,兴业智谷不仅卸下了笨重的“包袱”,还形成了集聚发展效应。现在,兴业智谷建有研发楼、写字楼和标准化厂房,正以“互联网+平台”经济为主导,致力于打造专业科技产业孵化器,扩展多种形态努力实现特色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兴业智谷实现纳税3216万元。

专业产业园运营商中南高科,盘活时代天华96亩闲置土地,建设了科创智谷产业园;域内企业鼎盛集团,盘活碳纤维项目闲置土地,建设3D打印产业园,实现了闲置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在“腾笼换鸟、筑巢引凤”过程中,亩均效益明显提升。据测算,27家科创园工业用地容积率已接近2.0,远超过省、市规定的1.0容积率最低标准。已建成的19个科创园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年亩均税收贡献达50万元,去年利税18.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27.2%。

产业集聚 科创园促进“招项目”向“招产业”转变

原子荧光光度计、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连续流动分析仪……走进兴远高科产业园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涛满面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几款分析仪器,该公司立志成为实验室无机分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是国内原子荧光光度计第一大生产商和销售商,经过多方考察,公司决定从北京朝阳区迁至燕郊兴远高科产业园,并于2016年底将生产部门、检验部门和库房搬迁至新厂房设立分公司。“这里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服务到位。同时,一些上游企业也选择这里落户,聚集效应明显。”刘海涛说。公司入驻产业园后,生产面积扩大一倍多,4款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器新产品顺利生产,销售收入由七八千万元提高到了1.5亿元。

占地120亩的兴远高科产业园,原计划建设钛材料加工项目,后因项目能耗高被叫停。此后,他们转型科创园建设,陆续引进了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等一批北京外迁的精密制造领域优秀企业,形成了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突出产业特色,三河市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引导科创园因企施策,快速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三河还先后出台27项惠企政策,构建“奖补+扶持+引导”的“三合一”政策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引导科创园、入园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累计发放技改、研发补贴、科技创新等奖励扶持资金3.4亿元。目前,燕郊高新区在光纤惯导领域已形成以光学器件为核心,从芯片、器件、模块到部件较完整的生产链条,其光纤惯导核心部件占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强链、补链、延链,科创园实现从“招项目”到“招产业”的转变,产业链高度集聚。“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有效破解了产业规模小、优势不突出问题。”刘连杰告诉记者,目前专业化科创园同一产业聚集度达到了40%以上,入区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创业中心为龙头、高等院校为支撑、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基地”的创新网络体系也在加速构建。19个已建成的科创园发展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57家,占该市的40%;拥有各类专利技术1742项,占该市的70%。

职住平衡 吸纳4.8万人就业 “潮汐人口”大幅减少 

切线、组装、电测试、包装、入库,准备运往北京……三河经济开发区岩峰汽车产业园内,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第二工厂的车间里一片忙碌。作为北京奔驰的重要配件供应商,公司生产的整车线束涵盖了奔驰汽车的大部分车型。落户三河8年,廊坊莱尼生产规模迅速扩至三期,年生产量50万台套,产值实现30亿元,用工4300余人,本地员工超过40%。“等第二、第三工厂产能完全释放出来,还会增加岗位,员工预计超5000人。”廊坊莱尼线束党支部书记、中方第一负责人朱雄雷表示。

为吸纳人才,三河科创园坚持“外引内培”,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为企业人才落户安居、子女教育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对企业引进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吸引集聚各类产业人才3.5万名。同时,发挥域内8所大学的优势,瞄准市场产业发展趋势,与科创园对接,每年培育各类人才1.8万名。去年疫情期间,还采取工作专班与外来务工人员“点对点”对接、市镇村三级联动招工等方式,为245家企业招聘和接返员工6000余人推进复产复工。

门多是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工作已有十余年。她家住三河,公司在北京时,她每天三河—北京往返通勤跑了十年。早上5点多起床,早早排队等车,换乘三四次,8点半前到公司,单程就要3个小时,晚上回来则更辛苦,几乎要站一路。“太累了,当时真的快坚持不住了。”门多说。

但随着公司在三河市燕郊兴远高科产业园建起4000平方米产业化制造基地,门多痛苦的长途通勤终于结束了。2015年,公司在燕郊建立了产业化制造基地,与位于北京的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各司其职”。该公司在燕郊的基地现有员工近60人,三河本地员工占一半,其中部分员工从北京公司调回本地,门多便是其中之一。现在她每天早晨踏踏实实7点50从家出门,不到半小时便可到单位,有时还能接送孩子上下学,“幸福感一下提升了!”门多笑得很开心。

廊坊莱尼线束的员工王建颖原本也是一个每天都要跑北京的通勤族,如今她在家门口的科创园找到职务待遇都和原公司差不多的工作后,每天能节省近5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家门口就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太难得了。”王建颖很满足。

如今,科创园日益成为实现职住平衡的重要抓手。随着北京产业的承接以及北京科技成果在三河的落地转化,科创园成为吸附人才、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就业人员近4.8万人,越来越多的人留在三河工作、生活,“潮汐人口”大幅减少。据交管部门统计,日均进京通行量同比下降近30%,将域内居住人口吸附在当地就业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安商养商 入驻企业“倒逼”科创园服务全面升级

走进燕郊高新区的兴远高科产业园,新购置的商务车排成一溜儿,引人注目。园区副总经理段立园说,入驻企业多数来自北京,园区就新购置了这批中高端商务车,专门为入园企业接送北京的客户和专家,以解决进京车辆尾号限行问题,更好满足企业需求。“科技大腕”的入驻正在“倒逼”科创园服务水平全新升级。

对产业园区来说,“引进来”只是第一步,想真正让企业“留得住”,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服务都要跟得上需求。

“科创园最了解入园企业的个性需求。入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措施,科创园就大力提供。”段立园介绍,为了“留住”入园企业,进一步扩大招商规模,提升吸附力,兴远高科产业园拿出近三成的园区面积,规划建设会议室、商务酒店、餐饮中心、生活休闲设施等公共配套设施,为入园企业的员工打造5分钟便利生活圈。并且从工商注册、政策咨询、财税代理、科技金融,到人力资源、创业辅导、市场推广等方面,为入园企业打造“一站式”服务。

倾力安商养商,强化优质服务是关键。三河科创园坚持问题导向,推行“店小二”式服务。建立市领导分包重点项目、领导干部定期联系企业、园企共建等机制,在企业招商上,科创园发挥自身招商团队机制灵活、专业性强的特点,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开展精准招商,促进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在位于三河经济开发区的鼎盛3D打印产业基地一期项目,记者看到主体工程已全部封顶,将于今年10月交付使用。“我们现在组建了18人的招商团队,目前和我们签订意向协议的大概有9家左右。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都是我们的合作院校。”鼎盛3D打印产业基地项目总监许丞泷介绍。

据了解,三河各科创园共成立25支、近600人的专业招商团队,科创园项目自主招引率达75%。当地还出台了《促进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重点企业落户及发展扶持奖励办法》《优秀招商团队评选方案》等政策,鼓励支持科创园积极招商。

为保障入驻企业尽早投产达效,科创园优化企业入驻流程,使项目建设周期从3年左右缩短为仅需8个月即可投运,大幅缩短了科技型企业成果转化周期,也有效解决科创企业在征地、拍地、规划、审批、施工建设等方面经验不足的难题。同时,强化功能配套保障,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科创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