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53期 >2021-05-17编印

王梓夫新作《漕运船帮》问世 “漕运三部曲”完美收官
历经二十载,他为古老运河立传
刊发日期:2021-05-1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路艳霞 张丽

        历经20年,作家王梓夫陆续推出“漕运三部曲”,昨天下午,其最新长篇小说《漕运船帮》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漕运三部曲”由此完美收官。面对130余万字的心血之作,王梓夫忍不住感叹:“我对得起大运河了!”

学习网络文学,让作品年轻

       “漕运三部曲”以《漕运码头》《漕运古镇》《漕运船帮》组成,三部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再现了清朝中叶中国的漕运盛况、漕船建制、运输典章及京杭大运河两岸的风俗民情、世道人心。而43万余字的《漕运船帮》则是“漕运三部曲”中占有史料最丰富、最精确的一部。

       在《漕运船帮》中,王梓夫在运河典章与民间典故的历史缝隙中,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漕运创业史。为了写这部新作,王梓夫甚至研究过从未触碰过的网络文学,他想让文字、结构更年轻,更有活力。“我最后采用现代小说方法写历史小说,如果用传统方法写,会失去年轻读者。”王梓夫的新作有三条线并行、穿插,而并非传统小说一穿到底。而语言则追求干净利索不说废话,不做过多描写,同时悬念设置也颇费思量。

查阅的史料摞起来比他还高

       “文学主题的确立越早越好,很多年轻作者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时髦写什么,就像做生意一样, 今天卖这个,明天卖那个,没有把一件事做好。”当回望“漕运三部曲”的漫长写作史时,王梓夫感慨万千,“其实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错了。”

       王梓夫素有“漕运史公”的美誉,为了寻找创作的原型和素材,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深入挖掘搜集整理运河史料,沿着京杭大运河做过多次实地考察。运河,他断断续续走了七八回。寻访民间史官,考察典籍风情,也曾在沿岸村庄长住短留,与乡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查阅搜集的资料,摞起来比他自己还要高。

浩然带他走上文学之路

       梳理王梓夫的“漕运三部曲”写作,可以从中找到童年想象、文学理想、挚爱家乡、热爱阅读这些关键词。

       但王梓夫小时候从未想过要当作家,那个时候他想的是填饱肚子,不再挨饿。他长大后,幸运地和浩然、刘绍棠、李英儒三位大作家相遇,他们深深影响了他。王梓夫回忆说,他20岁时就认识了作家浩然,可谓同吃同住同劳动,浩然完成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他还曾帮着校对过。他还在浩然的带领下,与几位业余作者一起参与过《晨光曲》的创作。而刘绍棠是王梓夫的兄长,也是老师,和刘绍棠在一起,王梓夫耳濡目染亲近文学。“浩然带我走上文学之路,刘绍棠让我热爱文学。”王梓夫回忆说,浩然和刘绍棠都强调,有雄厚的生活基础才能搞创作,而当学者型的作家,则是李英儒带给他的启示。

       正是在通州这块沃土上,王梓夫把对家乡的挚爱深情,通过一部部长篇小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