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指出,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和人文城市的发展目标,水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近日,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水务工作将重点以持续改善水质为核心治水、留水、活水、养水,让市民感受到“水安全更加可靠、河湖环境更加清洁、水生态更加健康、水系景观更加优美、水务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治水”需要综合施策。刘振锋说,近几年,通州区在水系治理及生态修复方面,围绕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按照“城乡统筹、远近结合、源头消减、循环利用”的原则,开展了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截至目前,建成区和非建成区53条段、267千米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分期完成镜河、通惠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环球影城段)、凤港减河、温榆河等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景观明显提升。目前,正在实施城北水网一期工程,启动了城北水网二、三期、两河水网一期、二期及城南水网等项目前期工作。
源洁则流清。“十四五”期间,全区将加快实施河道景观提升工程。实施萧太后河、通惠河、玉带河、港沟河等骨干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形成连续贯通的生态滨水岸线,提高滨水空间品质,营造优美水系景观,改善河道面貌及滨河人居环境。
持续完善水网工程建设。完善“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水系格局,继续实施完成城北水网一期、两河水网一期工程,加快实施城北水网二期工程,两河水网二期、三期工程,城南水网漷牛片区、台马片区及于永片区内的骨干沟渠三片区水网工程建设,对水网内的乡镇骨干排涝河道在内的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整治、水系连通、建构筑物改造、生态修复、蓄涝区及排涝泵站建设等。
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既要满足市民亲水的城市规划目标,也要保障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安全。
“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将城市副中心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一遇。刘振锋介绍,“十四五”期间,通州区水务局将积极配合完善“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快完成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北运河下段综合治理工程,协助实施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温潮减河工程,配合城市开发实施北运河3km不连续堤防段规划建设,保障城市副中心100年一遇防洪安全。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刘振锋说,城市副中心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生态城全域建设海绵城市优秀示范片区及镜河、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等一批特色优质典范项目,已达标的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3.8平方公里。按照计划,到“十四五”末,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达标比例将达到80%以上,将彻底建成安全可靠、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