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潮大桥打通了三河市到北京的交通瓶颈,有效疏解了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交通压力。(资料图)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曹政
京城东边,环球主题公园一期蓄势待发、即将开园,二期也已开始谋划;南边,雄安新区“三校一院”拔地而起,三座学校年内将竣工;西边,京西首条高速——国道109新线高速正在打通,未来将接入“首都大外环”;北边,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水源协同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也将上马。
今年北京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书”已经出炉。4月26日,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发布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部署了12大类70项180条重要事项。对于备受关注的城市副中心建设,今年将引导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围绕“3+1”主导功能,推动首旅集团、北投集团、华夏银行等市属企业搬迁入驻。
协同发展新阶段
头部企业向北三县延伸产业链
“三地一起克服复产难题,我们没‘掉’一个零件!”半年多前,海纳川副总裁陈更加码在廊坊三河零部件工厂的投资。这源于北京连续两年推动产业项目到廊坊北三县落地,带动当地产业升级。
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能否串起来,考验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度,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由“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基础阶段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后亟待破解的课题。
“今年要点任务的起草中,一个关键考虑就是新发展阶段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道出了今年协同发展的不同之处:本市将不断完善疫情常态化联防联控联动机制,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点对点”对接,努力在人口、功能、产业协同布局和营商环境协同改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地缘相亲,通州与北三县正是缩影。目前,通州区与北三县已对接道路10条,通达公交线路21条,联通两地的轨道交通平谷线也正在建设。今年还将推动厂通路等跨界道路规划对接和组织实施,成熟一条,建设一条。
在一体化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产业往来变得更密切。“过去两年,北京与北三县的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85个项目,今年还将有一批项目落地。”刘伯正介绍,本市将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鼓励本市企业和产业园区与北三县重点产业园区对接,打造产业协同承载空间;推动本市头部企业在北三县延伸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引导新能源、节能环保、智慧城市等创新资源在北三县开展技术对接。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加快形成: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2000家,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累计88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1410亿元。“按照‘北京创新、津冀转化、区域联动’的思路,三地将在科技信息、技术成果、创新人才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刘伯正说,在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方面,也将加强京津冀三地自贸区政策联动。
“两翼”联动齐飞
副中心三大建筑年内主体结构封顶
日历翻回到2019年9月,雄安新区首批公共服务项目“三校一院”开建。让当地老百姓期待的是,北京以“交钥匙”方式在雄安新区建设3所学校、1所医院,建成后将由北京四中、史家胡同小学、北海幼儿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
一年多过去了,“三校一院”拔地而起。预计年底前,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项目将实现竣工,医院项目将主体结构封顶。不仅如此,针对“三校一院”项目,北京还将协助开展教师、医生、护士等招聘和培训工作,会同雄安新区研究编制支持办学办医工作方案。
“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刘伯正说,北京将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提升承接能力,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北京分内之事,将雄安新区和北京发展“一体谋划、统筹考虑”。据介绍,今年本市还将出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鼓励北京市属国企参与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进直连直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京雄高速北京段市界至六环段。
而城市副中心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备受关注的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今年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同时,还将扎实推进行政办公区二期、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等项目建设。
产业方面,今年城市副中心将聚焦文化旅游和高端商务的业态发展。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将实现高水平开园运营,加快周边配套项目建设,同步谋划二期建设,引进一批文化设计、演艺娱乐等优质项目;加快运河商务区建设,吸引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机构入驻。
“北京今年还将引导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刘伯正介绍,深化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与通州区产业协同发展结对机制,围绕“3+1”主导功能,推动首旅集团、北投集团、华夏银行等市属企业搬迁入驻。
服务市民生活
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城市社区全覆盖
“今年依然会紧抓‘牛鼻子’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刘伯正说,北京将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抓好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实施,持续降低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服务市民生活。
数据显示,北京制定实施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后,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36万件;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上升至60%;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800余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
数字背后,市民成为疏解的直接受益人。今年,北京将深化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巩固一般制造业集中退出、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疏解提升阶段性成效,引导利用一般制造业腾退空间和土地发展高精尖产业项目,精准补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实现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城市社区全覆盖。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新校区以及口腔医院迁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等项目也正加快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也将迎来新突破。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方面,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工程、京唐城际铁路(北京段)等项目建设的同时,也将开工建设市郊铁路副中心线(西段)等工程,强化对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及环京地区服务能力;同时加快国道109新线高速、京哈高速拓宽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大兴国际机场与首都国际机场联动发展,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
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和联防联治方面,三地将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攻坚行动,协同控制PM2.5,共同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合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继续推动京冀中小学跨省域合作办学,推进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逐步扩大互认覆盖面,加快推进京津冀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定点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