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东馆建筑工地,工人正在吊装钢结构部件,为下一步施工做准备。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赵莹莹 陈强 刘薇 通讯员 杨静
大运河畔,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北,被称为“运河之舟”“森林书苑”“文化粮仓”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三大文化建筑已经雏形初显。按照计划,三大建筑将于今年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
“运河之舟”立起骨架
“谷雨”时节,位于城市绿心的首都博物馆东馆宣布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运河之舟”已立起骨架、静待扬帆。这也是城市绿心三大建筑中首个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的项目。
首都博物馆东馆又名“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整体望去,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高低起伏的帆船屋面也丰富了整个绿心的天际线。
2020年9月,记者第一次来到首都博物馆东馆施工现场,眼前所见还是一个巨大的基坑,近20台大型机械设备分布在基坑的各个角落进行着基础桩施工。昨天,当记者再次来到施工现场,建筑骨架已跃然地面。
从结构看,首都博物馆东馆由“主楼”和“市民共享大厅”两栋建筑单体组成,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两栋单体之间采用地下展陈通廊和连廊连接。
“这是一项事关民生的重点工程,开工就是决战。”动工第一天,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团首都博物馆项目经理贾成亮就对所有人说。
办公室的记录板上,详细记录着施工中的每一个进展:2020年11月23日,首都博物馆东馆实现首段底板浇筑;2020年12月16日,首段正负零板完成浇筑;2021年1月25日,首段主体结构封顶;2021年4月14日,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比计划工期提前了6天。
“刨除春节假期,从底板钢筋绑扎到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超2000名建设者一路攻坚克难,仅用了4个月的有效施工时间。”贾成亮说,为了用好每一分钟,全体人员都养成了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有一天,天气预报说晚上10点雨能停,300多名建设工人就等在现场。”
“森林书苑”吊装“牛腿梁”
随着3根长12米、重6.9吨的“牛腿梁”就位,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的图书馆项目首段山体结构昨天上午吊装完成。预计6月,图书馆内的“山谷门厅”雏形初现。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因为毗邻占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也被称为“森林书苑”。内部将呈现“山谷门厅”的景致。项目的每根承重钢柱,未来都将被装饰成“树干”,加上屋顶以银杏树叶片为灵感的伞盖结构,以及外立面超高玻璃幕墙,将森林景观与图书阅览区融为一体,形成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读者在图书馆任意一个公共区域,都能看到外面的园林绿化景观,蜿蜒的主通道两侧区域形似山坡上的梯田,每一层都可供市民阅读休闲,让人们享受“临山间于树下”的阅读体验。
图书馆山体结构吊装分为三步,首先需要吊装垂直于地面的“牛腿梁”,随后吊装水平于地面的横梁,最后才会安装山坡造型。相关负责人说,山坡造型带有曲面弯弧,结构复杂,形状各异,局部为空间弯扭构件,是整个山体结构吊装工程的重难点。据统计,仅第一施工区东侧,山体结构就有499个钢构件。整个工程的山体结构吊装工作,将持续到5月底。预计到6月,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的山谷造型将雏形初现。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22.3米,为现代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5000至8000人次,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验收。
“文化粮仓”本月底实现混凝土结构封顶
城市副中心剧院又名“文化粮仓”,作为大运河畔的“艺术宫殿”,该剧院已经进入混凝土结构施工冲刺阶段,预计本月底实现封顶,今年年底有望实现外立面亮相。
记者在施工效果图中发现,剧院的外观幕墙呈褶皱感。北京建工的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党支部副书记蒋志安介绍说,这种“折幕”的设计象征着演出开幕前,大幕缓缓拉开、好戏登场。“这样的设计为施工带来难度,为呈现最好效果,4000多块拼装的三棱体每块都不一样。”
据介绍,剧院项目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属于公共文化类建筑施工中较为复杂的一类,具有大跨度、高凌空的高大空间特点,同时建筑构造还要满足声学要求。因此,剧院的内部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外部遮罩是大跨度单脊双曲面造型的钢结构网壳屋盖,这种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隔声和隔振功能,建成后可满足国际顶级剧目演出要求。而外檐采用了玻璃幕墙、造型铝板幕墙和金属屋面做法,可以展现出拉开的帷幕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