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2期 >2021-03-31编印

生态治理配合景观提升
萧太后河年底前变身城市绿廊
刊发日期:2021-03-3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3.jpg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后的萧太后河通州段效果图。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3.2公里河底完成清淤、2250米灌溉管线铺设完毕、种植乔木1165棵、建设生态护岸978米……记者昨天了解到,作为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生态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萧太后河通州段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年底前全部完工。届时,萧太后河通州段将变身成为一道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交织的城市绿廊。

记者在工程施工现场看到,新修的河道宽敞整齐,挖掘机正在下游段开挖清理河道沿岸,工人们对河道内树木进行砌石护岸。据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注重保持河道生态原貌,不使用生硬材质,不改变河道走向,尽量保留河道树木、水生植物等生态资源,通过水生动植物吸附、分解、净化河道的内源污染,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

据介绍,萧太后河通州段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工程,西起通州、朝阳交界,东至京哈高速公路,全长3.2公里。工程主要包含河道范围内的交通系统、展示萧太后河自然风光和体现生态休闲功能的景观广场节点、绿化种植、灌溉系统、照明系统等。

“北京生态治河的理念将在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一期工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该工程相关负责人说,绿意葱茏的植物和工程手段相结合,生态护岸一方面保障河道行洪排涝安全,同时也作为有生命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河道自然衔接,小动物可在护坡与河道之间自由安全地活动。河道内还将营造一处6000多平方米的浅水湾,展现湿地生态。

水质改善将大量采用植物净化手段。睡莲、水藻、芦苇、菖蒲等美丽多姿的挺水、沉水植物,将承担起自然净化器的功能,在呼吸吐纳之间,让水质还清。河道中还将设置10台太阳能曝气设备,帮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安装监测设备,自动采集水质监测数据,实时掌握水环境的变化。

在景观提升方面,河道沿线将建设滨水景观带,包含河道慢行园路5322米,体现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主要节点4处,绿化面积15.1公顷,另外还将设置景观照明系统。经过景观提升后,这段3.2公里的河道将变成一道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交织的城市绿廊。

具有千年历史的萧太后河位于北京城区东南部,始建于公元988年,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人工运河。河道全长22.6公里,上游在朝阳区域内,下游进入通州,于张家湾汇入凉水河,是连接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水道。治理前,由于大量生产生活污水直排,萧太后河遭受严重污染,因水质浑浊,一度被称为“牛奶河”。2016年,萧太后河朝阳段率先启动治理,沿线排污口全部封堵,同时对河道生态进行系统修复。通过几年来的综合治理,萧太后河上游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两岸景观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