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狠抓大气污染防治,让市民享受更多蓝天白云。(资料图)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张程伟
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是城市副中心的美丽蓝图。为不断强化城市副中心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通州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通州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行动计划》日前正式公布。该计划分为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三部分,将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完成时限、牵头领导、主责单位、协办单位一一明确,同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履行污染防治责任,深化、细化、量化各项任务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大气:尽最大努力巩固改善空气质量
2020年通州区PM2.5年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较全市平均水平38微克/立方米低2.6%,浓度值摆脱多年末位排名,实现历史性“摘帽”。年均浓度同比改善率19.6%,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一位。
该计划中明确要求,在完成市级目标任务基础上,通州区尽最大努力巩固改善空气质量,PM2.5浓度、重污染天数力争继续下降。同时,根据各街道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每个街道乡镇的PM2.5年均浓度控制指标。
在区域协同、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计划中要求,落实“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京津冀三地研究建立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联合防治协调机制,推进机动车超标排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新车抽检抽查协同机制建立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统一登记等工作。同时,落实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更新完善“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清单,实施分类、分级差异化管理。
在持续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化方面,计划中明确,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9年继续下降。执行最为严格的节能标准,持续推动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全社会自觉形成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水:继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去年,通州区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超额完成“十三五”国家考核任务。国家和本市地表水断面逐年改善,2020年改善率达到19.5%,全市排名第一。水环境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285吨,超额完成42.5%;氨氮减排45吨,超额完成125%。凤港减河老夏安公路断面、港沟河后元化断面、潮白河吴村断面、凉水河许各庄断面、北运河王家摆断面等5个国市控考核断面均达到V类以上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和市级考核要求。
计划中明确了今年通州区水环境质量目标,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巩固改善,地表水国家及市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V类水体,达到国家市级相应考核要求。各乡镇出境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防止黑臭水体出现反弹;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其中特别提到,全区要加强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考核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玉带河要在全区各河流中,优先全线消除劣V类水体。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计划要求,继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同比下降1%左右。同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4%的建成区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让河流恢复活力。计划中要求在水生态修复部分从加强空间管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估三方面修复河流。年底前,通州区将配合市级制定实施北运河、潮白河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并根据辖区水资源和流域禀赋,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提出“有河有水”河段数量及长度。
此外,今年还将配合市级部门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探索建立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土壤:确定污染防治“双百目标”
去年,通州区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用地风险联防联控体系不断完善,原东方化工厂污染地块成为安全利用典范,同时完成国家下达的17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通州区无受污染耕地地块。
计划中确定了今年通州区土壤污染防治的“双百”目标,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同时要求,动态更新耕地分类管理清单,对拟开垦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纳入分类清单管理。
此外,计划还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围绕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按照各行政主管部门明确的行业生态问题评估及修复原则,开展生态问题评估及生态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