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一台焊接机器人成了好帮手。通过人工编程为它布置“任务”后,机器人可自动完成焊接。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刘薇
每个钢构件均有代表其身份证明的二维码标识,扫描后不仅能了解构件及生产信息,还能显示焊接人;工人的安全帽上加装智能芯片,活动轨迹点在大屏幕上闪烁跳动着;引入焊接机器人,干起活儿来漂亮利索,速度惊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目前,该工程二标段主体结构已完成过半。
日前,记者实地探访施工现场,该项目主责单位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施工运用到大数据、智能化等集成应用,项目安全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等方面均得以提升,助推项目提质提速增效。
在施工现场,多台施工机械同时展开作业,工人们在钢结构间穿梭忙碌。二标段施工单位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项目质量负责人杨杰介绍,该标段钢结构施工从地下部分开始,由下至上,共需要1725根钢结构柱。其中,最大单根钢结构柱重量达8.9吨,最大板厚度为40毫米。目前,二标段整个钢结构施工已完成60%,预计6月份全部完工。
如此大体量钢结构施工作业,少不了智能化技术全程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办公区二期工程100%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构件工厂化生产,大大减少现场湿作业粉尘污染及施工噪音,建筑垃圾减少80%以上。每个钢构件上还有代表其身份证明的二维码标识,扫描后不仅能看到构件类型、长度、重量、面积、生产及质量信息,还能通过记录焊缝开展追溯。在此基础上,工程还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模型搭建、节点深化、综合排布、模块化拆解,实现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大幅提高施工质量,降低维修拆改成本。
二标段的7000余件钢构件都需要现场焊接,如何保证焊接质量?
施工现场,一台焊接机器人成了好帮手。“通过人工编程为它布置‘任务’后,机器人就可以自动完成焊接。通过实际测算,单台焊接机器人的效率较人工至少提升20%,单个技术人员可同时操作2至3台机器人,焊接效率、质量都有效提升。”杨杰说。
该工程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机器人方面,“智慧工地”建设将 BIM、物联网平台、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整合起来,利用大数据分析,让工地“长”出了“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不仅看得到违规、听得到噪音、闻得到粉尘,还可有效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
工地入口处有一块LED屏,实时显示工地扬尘、噪音等数据,每隔几秒刷新一次。
杨杰介绍,这是噪音扬尘在线监测系统,24小时连续采集数据,手机即可查看。数值超过预警,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工地可及时调整易产生扬尘、噪音作业的施工安排。
施工人员的安全帽上还加装了一块小小的智能芯片,活动轨迹点在项目部可视化中心大屏幕上闪烁跳动着。如果进行高空作业,还可识别所在的高度,相当于给工人加了一道安全防护。
据介绍,副中心工程办创新性地将工程管理与BIM技术相结合,研发了智慧建造平台,打通项目现场作业人员、总包项目部、项目指挥部之间的数据链条,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跨专业、跨职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