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副中心、建功新时代,通州区社会各界优秀女性代表在各个领域积极投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撑起副中心跨越发展的“半边天”。
晋怡:柔肩担正义 公正执法解民忧
本报记者 陈冬菊
700多张送货单、5000多项送货品类,一张张整理所有单据,晋怡花了整整一周。为一起标的额为一千万元的石材买卖案厘清头绪。
通州第一位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官办案标兵、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首都政法先锋、通州榜样……这些都是通州区法院民事审判三庭庭长晋怡所获得的荣誉。这位“85后”“美女法官”在9年多的时间里,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5200余件,年均结案高达584件。
不了解她的人,常觉得晋怡“不苟言笑”。她做事风格雷厉风行又细致入微。也正是一个“细”字,成为保证办案质量的“秘诀”。在那起石材买卖案件中,双方当事人未签订书面合同,就单价和加工费产生较大争议,为了核算送货总量和加工项目,晋怡整周加班对送货单逐一审查核对,最终使案件得到公正审理。
“我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晋怡对这颗初心的坚守,体现在每一起案件的审判中。
在她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原告是一位老大爷,本想通过买理财产品多赚取一点利息,却因为被告资金链断裂,连本带利都搭了进去。但经审查,通州法院没有管辖权,可是晋怡发现老大爷肢体和听力双重残疾,且为了诉讼已经到过多家法院。她不忍心让老人再多一点奔波,便为了给老大爷争取管辖权,多次查找联系被告,让被告同意来通州法院应诉管辖。在她的反复劝说下,被告最终同意了。晋怡及时安排开庭,当庭判决,并协助老大爷申请强制执行,帮他顺利拿回了养老钱,让老人感动不已。
作为民事审判三庭负责人,她还带头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工作模式,努力让人民群众打官司少跑路。“当事人可以选择线上诉讼、立案,通过线上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完成司法确认。即使当事人选择线下诉讼也很便捷,各环节都提前做好准备,极大缩减当事人等待时间。”这套“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治理链,被纳入到了全区重点改革项目,精准服务副中心市域社会治理。
在晋怡看来,法律不是冰冷的,在捍卫公平正义的同时,更在不断增加着社会的“温度”。
李银环:我的学生都是“白天鹅”
本报记者 陈冬菊
“小朋友,认真听,科学防疫有意义,勤洗手,喝温水,开窗通风好空气。补能量,果蔬好,锻炼身体不乱跑。需出门,戴口罩,保持距离大家好。”看到学生小静静(化名)完整唱出这首防疫儿歌,李银环欣慰地笑了。
半年多的时间,8岁的小静静从刚来时说不了一句话,到可以“嗯、啊”发音,再到会叫“爸爸、妈妈”,接着能背简单儿歌,“老师妈妈”李银环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李银环是通州区培智学校课程室主任,从1988年成为一名特教老师至今,她始终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有聋哑儿、重度智障儿、孤独症儿童等残障儿童,很多孩子入学时不会自理、不能沟通。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李银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用爱去滋润他们一点点成长。在她看来,她的学生都是“白天鹅”。
每天早晨6点多到学校,李银环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但不论多累,只要走进教室,她立马精神起来,笑容满面。与普通的课堂不一样,在这特殊的课堂上,她一半精力在教学,一半精力要维持课堂秩序、调动孩子们的注意力。“特别是新班级,孩子上课情况百出,有随意走动的,有乱吐口水的,有完全不回应的,我们就得想办法吸引他们。又唱又跳又演,一节课下来,满头大汗。”但当孩子们有点滴进步,会背一首诗,可以自己大小便,甚至是能保持一堂课安静不乱动,都会让李银环欣慰不已。
作为课程室主任和“李银环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她将自己的经验通过师徒结对、业务培训等方式倾囊相授。近年来,他们与廊坊、武清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联系,“通武廊”三地在特殊教育方面互相学习。近期正计划在线上举办论文、实录课和微课展评。
李银环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并被光荣推举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她对特殊教育倾其所有,将自己多年来获得的各类奖金30余万元捐给了学校,成立奖励基金。
30余年如一日,李银环看着一批又一批她教过的“白天鹅”融入社会,在各自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张立平:让巧娘走向更广阔舞台
本报记者 陈冬菊
大棚里开起直播间,新鲜果蔬现采试吃;库房里开起直播间,来自对口扶贫地区的蒙香鸡成为“抢手货”;工作室里开起直播间,利用手工玩偶教市民垃圾分类……去年,近20位通州巧娘首次尝试“直播”,反响热烈。这些直播的“幕后导演”,正是通州区巧娘协会会长张立平。
2019年10月,通州区巧娘协会成立。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首都首届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的女企业家张立平成为会长。打任职起,“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让巧娘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妇女姐妹有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反哺社会,为城市副中心建设贡献更多‘她力量’”就成了张立平的努力目标。
巧娘协会现有巧娘工作室和妇字号基地等会员单位50余家,协会成立前,巧娘集中参加活动的机会不多。“成立协会就是要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直播’就是一次新尝试,帮助她们解决市场难题。同时,在各资源领域间建立合作,助力后期可持续发展,也擦亮我们‘通州巧娘’的招牌。”张立平介绍。
疫情期间,一些妇女赋闲在家,为了让大家能在闲暇时间学一门技能,创一项收入,通州区巧娘协会推出线上手工课堂,至今已达2250余期,培训妇女超3万人次。“我们把技能培训作为通州巧娘品牌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发挥巧娘们的专长,为更多妇女增加就业创业的可能。”张立平说。
她也不忘带领巧娘发挥社会职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张立平组织巧娘利用巧手,制作各种“抗疫”题材的手工艺品,如唐娃娃“最美医护工作者”、毛猴“国是千万家”等,赞美“逆行者”;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则号召巧娘从自身做起,发挥特长,贡献巾帼力量;在扶贫领域,张立平带领通州巧娘到西藏、内蒙古等地区,送知识、送技术。
自打任职巧娘协会会长一职后,如今50多岁的张立平笑称又找回了20多岁时的劲头。走访一家家巧娘工作室、一个个妇字号基地,她深入了解大家的需求,帮助大家对接整合资源。她说:“我也是女性,深知创业不易。我们会一直努力帮大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金敬聪:全家都是五星级志愿者
本报记者 陈冬菊
“您把身份证准备好。”“最近有没有什么不舒服?”“您别着急走,坐着观察半个小时。”……从早晨8点到下午5点,金敬聪在疫苗接种点忙个不停,为前来接种的市民提供问询、引导服务。
金敬聪是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工,2009年实名注册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没想到,这一“入行”越干越上瘾,她又带动爱人、女儿加入志愿者行列。如今,一家三口的志愿服务时长已分别达到了8704小时、4429小时和3298小时,都是五星级志愿者。
“入行”十余年,控烟、助老、助学、助残、交通引导、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各类志愿服务金敬聪都参加过。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她又主动联系村里报名,全家齐上阵,成为首批社区防控志愿者。核验证件、测量体温、排查登记、单元消毒……他们用行动缓解居民的焦虑情绪,为小区防疫筑牢“防护网”。在她的影响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亲人、朋友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上班时,每到周末金敬聪也会去参加志愿服务。甚至比上班时更加“早出晚归”。早晨进社区宣传冬奥知识,下午就到公园、商场参加控烟宣传,傍晚吃完饭,还常常在社区的垃圾桶前“值守”一会儿。
爱人和女儿起初不明白金敬聪为什么对志愿服务有着这么高的热情,但跟着她参与了几次活动后,便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服务他人,快乐自己”。
女儿王俊格打小学时就跟着妈妈参加志愿服务,现在已是一名大二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女儿自己注册了一支志愿服务队——益动联盟,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3000余小时。
每天茶余饭后,一家人聊的最多的便是志愿服务。女儿准备发起一次志愿活动,金敬聪和爱人就帮忙出谋划策。一家人也从参与志愿服务中总结出了自家的家训——“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并积极践行。
马上就要到二月二了,金敬聪正准备组织几名有手艺的志愿者,为小区居民义务理发。在金敬聪和家人看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时处处可为,不可或缺。
韩江雪:灯光明亮 再累都值
本报记者 田兆玉
韩江雪是通州区基层供电所中唯一的一位女所长,也是唯一一位“90后”硕士女所长。
从专业管理岗到基层供电所,这名瘦弱的年轻姑娘最初并不被所里的前辈们“看好”。 “要想让大家信服,就得把本领练到家。”初到宋庄供电所,韩江雪便给自己制定了工作计划:白天处理协调现场工作;夜里挑灯学习专业知识。几天的功夫,再面对大家的“花式”提问,她已能轻松应答。大家对这位新上任的女所长刮目相看,“这姑娘行,有股韧劲儿。”
雷厉风行,是同事们对她的一致评价。“开会时如果提出某个困难,韩所散了会就带着我们直奔现场解决。”同事陈超说,“没想到女同志干起活儿来比我们还猛。”而在基层工作中,韩江雪又充分发挥女性优势,下村时,她坐在炕头上跟阿姨、奶奶唠嗑,快速拉近距离,更好地了解村民的电力需求。
去年8月,宋庄遭遇极端大风天气,大树被吹倒,电线被吹断,供电抢修任务艰巨。夜里12点,同事们赶往温榆河左堤路沿河森林一处电力线路抢修,韩江雪结束其他工作后,一个人开车沿着岸边摸了过去。“大家都几天几夜没好好休息了,身为所长我必须和大伙奋战在一起,不能因为自己是女同志就怕这怕那的。”兜了几圈她终于找到那个不起眼的分岔路口。同事们看到她很惊讶:“韩所,你可真行。”
去年冬天,北京迎来了极端寒潮天气。宋庄镇47个村中,46个村都是煤改电用户,保障责任重大。夜晚,村里陆续迎来供电高峰,个别用户家中出现短时电压不稳。
接到报修,韩江雪和同事驱车连夜来到辖区村里的一户人家。还没等说话,报修的大叔就急了,越说越激动。“您别着急,我们正在抢修,很快就好。”韩江雪耐心解释。15分钟后,正常供电恢复。看着他们冒着零下十几度的寒潮干活,大叔有些不好意思:“刚才太着急了,这么冷的天儿,真是辛苦你们了,太感谢了!”
其实那晚,韩江雪和同事忙到了凌晨2点多。回家路上,她右腿冻得直抽筋,可望着远处的灯光,她又觉得一切都值得。
甘静雯:敢想敢干的抗疫老兵
本报记者 张程伟
三八国际妇女节刚过去没多久,通州区梨园镇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还会津津乐道地说起主任甘静雯当选“首届副中心魅力女性”的喜讯。
说话声音不大,一直带着微笑的甘静雯,淡雅从容。去年,她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从医30年的她说起自己的团队满满骄傲,“我们团队每一位都特别有‘魅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梨园社区卫生中心顶住了多于往常两倍的工作量,“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而且中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立体,家庭医生我们签约了8000多人,付费签约率全区第一。”甘静雯一一细数同事们的突出成绩。在同事看来,“甘院”是一位敢于创新、敢于冲锋的领导。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在非典定点医院当过业务院长的“老兵”甘静雯敏锐地意识到居家隔离存在隐患。她主动向梨园镇政府建议设置“隔离点”用于安置密接人员,杜绝隐患。很快,梨园镇有了全区第一个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点。
新发地疫情发生后,医护人员开始紧张地核酸采样,她穿上防护服与同事们奋战在一线。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核酸检测,善观察、好琢磨的她拿起笔,画起了图纸,打算建设核酸检测小屋。
从没搞过设计的甘静雯,凭借从医经验,结合实际工作,自己画出了标有数据的设计图。兵贵神速,她第二天一上班就找到厂家,快速生产出了第一个核酸检测专用小屋。小屋带空调,有排风系统,医生可以通过采样孔伸手出去采样,不但灵活,还方便消毒。小屋被媒体誉为具有推广意义的核酸检测“神器”。
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同事、患者放在心上的甘静雯是大家心目中最美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