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2月28日至3月1日,通州迎来了立春后的第一场雨雪,根据雨洪排水管网监测,在城市副中心9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超过八成的降雨就地被“海绵”吸收。据了解,自2016年启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来,通州试点区周边地下水位回升了4米。
后北营家园位于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核心位置,由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蓄水模块、截水沟等组成的“海绵系统”,将雨水进行了有效回收、利用,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为小区绿地浇水、道路洒水提供了水源。
据介绍,在城市副中心19.36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像后北营家园一样会“喝水”的小区、公园绿地、道路、防洪排涝等海绵新建及改造工程共115项。雨水通过上游的截流沟引入下凹式绿地,与植草沟中收集的雨水一起分级存储下渗,汇入地下设置的蓄水模块中,经过一层层净化,最终成为清水用于绿地浇水、道路洒水。不仅充分体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也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环境。
记者从区海绵办了解到,2016年,通州区开始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通过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减少地下水开采,采取海绵城市建设源头管控、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回补地下水。持续四年监测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以来,海绵城市试点区周边年平均地下水位有明显上涨趋势,较2016年回升4米,并有明显继续上涨趋势。
目前,城市副中心20%的建成区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今年,将新增一批海绵城市工程,2022年将达到35%;到2030年,80%建成区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