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99期 >2021-03-02编印

一个成型 一个突破 四个显著提升
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目标发布
刊发日期:2021-03-0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 刘薇)昨天, 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磊表示,城市副中心将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具有国际范儿、副中心味儿、令人向往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

“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绿色发展新优势,成为北京发展新高地。具体目标包括“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

一个成型即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高水平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与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南北交通显著改善。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应对冲击和风险的城市韧性明显增强。

一个突破即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骨干路网连通,完善创新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推动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四个显著提升,即:城市承接能力显著提升。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全面建成,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40家以上,财富管理机构突破200家。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二期、北部文旅创新园区启动建设,形成文旅商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板块持续壮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重点特色小镇创新生态集聚能力大幅提升。

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行动自觉,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5%左右,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两区”建设形成新优势,做出新示范。城市主导功能基本稳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高端要素吸引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建设14个家园中心,实施100个城市更新项目,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发展更加安全可靠,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赵磊介绍,《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美好蓝图基本实现,初步建成具有综合承载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作用充分发挥,将承接中心城区40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建成北京新的两翼,与北三县实现一体化联动发展。具有副中心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明显提升。建成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高效协同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和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有力有效发挥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主体功能。


【解读】

交通:将建成一批轨道项目

“《规划纲要》共六篇、24章。”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发改局局长,市发改委副主任张艳林介绍,《规划纲要》明确了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时期四大重点任务: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树立现代化治理新标杆、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期间,一批轨道交通项目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实现1号线与八通线无缝换乘,建成17号线(城市副中心段)和6号线南延,M101线达到通车条件。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预计2024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复线改造提升,建成市域快线平谷线,整体提升通密线。同时,完成东六环入地改造、京哈高速拓宽改造,推进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打造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优化公交线网,建成1500公里的慢行大网络,着力构建承载辐射功能突出、便捷畅达、人本生态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统领,加快建设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推进碳减排、碳中和工作,基本建成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深化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抓好大运河景观提升与生态修复,实现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全线旅游通航,建设国家级植物园,基本建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上的13个公园,建成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口袋公园,建成300公里精品绿道,持续完善“一心、一环、两带、两区”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


绿色:城市副中心将率先实现碳中和

城市副中心将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统领,将绿色打造成副中心最突出的特色和最鲜明的标签。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将在全市带头做好碳减排、率先实现碳中和,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打造无废城市;筑牢绿色生态本底,打造水系纵横的北方水城,创建北京平原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践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更加绿色低碳的综合能源系统,推动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指标作为土地开发约束条件,新建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序并网;倡导绿色生活风尚,沿河、沿绿、沿路建设慢行系统,打造自行车友好型城市,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围绕绿色经济,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颖介绍说,“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聚焦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重点业态,提升金融产业发展能级,构建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作为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将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措施。加强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沟通,争取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政策措施优先在副中心试点,积极落实各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任务。

同时,加强副中心绿色金融功能建设,推动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向城市副中心聚集。发展各类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探索在城市副中心实践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还将建设和完善北京绿色项目库和全国绿色项目库,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积极谋划国际绿色项目库。配合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积极推动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国家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办好绿色发展论坛,打造品牌活动,广泛凝聚共识,为副中心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协同:深化拓展通武廊、通宝唐战略合作

张艳林介绍,城市副中心将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与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深化拓展通武廊、通宝唐战略合作。与廊坊市北三县联系也将进一步密切,围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及疫情联防联控5方面推进重大项目和重要任务加快实施。

——交通方面,城市副中心将推动22号线(平谷线)、京唐城际等轨道交通建设,并力争平谷线在“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推进厂通路等一批跨境道路建设;

——生态环境方面,将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推动统一潮白河、北运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共同划定生态绿带控制线,持续推进环境大保护。

——产业协作方面,将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在京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北三县开发建设,支持北三县发展城市服务业和都市制造服务产业。

——公共服务方面,城市副中心将引导优质健康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加强教育和医疗领域合作,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和医疗,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疫情联防联控方面,将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基础性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互通,加强人员流动引导,相互支持做好防疫物资调配。


智慧:打造数字孪生城市 

对规划提出的“建设高效协同的智慧城市”,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介绍,“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将以建设世界智慧城市典范为目标,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提升市民获得感”。

具体来说,将支持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应用与全域创新。其中,支持城市副中心聚焦发展智慧城市衍生产业,探索由政府部门提供产业应用场景,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毛遂自荐”等机制供给解决方案,打造灯塔标杆项目,借助城市副中心城市建设打磨一批底层技术,待成熟后复制到全市全国,培育一批深植北京、服务全国的智慧城市创新企业。

同时,城市副中心将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全域连续覆盖,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在市政交通、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统筹布设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感知设备,打造百万级城市治理“神经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泛在感知网络。建设智慧杆塔,实现多种设备和传感器“一杆多感”综合承载。融合基础地理、建筑信息等数据开展三维城市建模,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运行底座。

营造数字智能的宜居宜业环境。推动建设智慧生活实验室,将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等各领域智慧应用进行有效集成,为市民提供全新应用体验。推进城市副中心城市大脑建设,通过泛在智联的各类传感器,推进“规建管运”一体联动,实现对城市运行态势的动态感知,并驱动部门业务流程优化。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大力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大部门间数据共享,促进政务服务减流程、减材料,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实现政务服务全在线、高频服务“一次都不用跑”。


民生:实施100个城市更新项目

“十四五”规划详细谋划了城市副中心未来五年的民生福祉。包括建设14个家园中心,打造8个精品街区示范点,实施100个城市更新项目,推进南大街片区十八个半截胡同城市综合更新,提升老城宜居品质等。使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发展更加安全可靠,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副中心将建成城市绿心三大建筑,建成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北京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实现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工程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体育场升级改造,打造一刻钟健身服务圈。同时,将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筑牢安全屏障,建设韧性城市。


科创:推动智慧大运河等12大场景建设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介绍,“十四五”时期,将以“数字经济+城市科技”为主线,以应用场景建设为抓手,从资源导入、平台布局、产业培育、载体建设等方面着力,更高水平推动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

城市副中心将立足数据“感、传、算、信、用”等环节的痛点和难点,加快突破智能传感、融合通信、边缘计算等一批数字经济支撑技术,实现数据高效、智能和安全可信地流通应用,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产业升级、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打造城市副中心数字智能技术—数字智能经济—数字智能社会—数字智能城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搭建“人工智能+设计”“区块链+版权交易”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引导创新链、产业链在城市副中心布局、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全域应用场景方面,研究并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全力推动智慧大运河、数字台湖演艺小镇、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等12大场景建设,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场景标杆。打造底层技术协同应用的“试验场”,并形成应用场景支撑前沿技术迭代升级、津冀落地转化的联动机制。

利用“两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引导“三城一区”协同联动。围绕运河商务区建设,重点针对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领域,培育、引进、升级一批标杆机构;以张家湾设计小镇为承载,推动设计人才工作站、未来实验室建设,吸引优质设计企业、知名设计师及工作室集聚,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打造设计之都新平台;依托环球影城发展,结合当地娱乐及周边行业,形成全面融入媒体、消费电子等多领域的多元文娱科技产业发展格局。

依托中关村通州园和台马科技板块,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培育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推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城市科技,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中心落地,超前布局6G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文旅:率先探索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斌介绍,“十四五”时期,将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策划创作大运河系列文艺作品,加大对以《京城大运河》为代表的精品艺术创作扶持力度。加强大运河沿线城市合作联动,办好“京杭对话”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同时,补齐城市副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利用改造腾退空间,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云、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智慧旅游地图等高科技应用场景在城市副中心落地,构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群。率先在城市副中心探索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把文化植入街区改造、社区更新和环境整治等方向,遴选一批文化旅游体验示范基地。

“十四五”时期将建成城市副中心剧院和图书馆项目,并高水平运营,打造首都文化新地标。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二期项目、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支持推动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优质文化旅游项目、跨国文化旅游集团和行业头部企业在区域落户。

城市副中心还将发展运河主题旅游,推出一批运河亲子研学、水岸休闲度假和文化探访路线等品质旅游项目。依托宋庄艺术小镇、张家湾漕运古镇,策划形成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将北京环球度假区建设成集科技、休闲、娱乐、商业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吸引国际演出项目、文化体验项目和智慧文旅场景在城市副中心首演首发,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国际入境游客打卡地。

同时,依托城市副中心生态绿带、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和城市绿心,打造市民和旅游者共享的公共游览空间。加强城市副中心老旧厂房、老城腾退旧址等遗址保利开发利用,发展一批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文创旅游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