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平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北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规范和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最新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推动首都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条例》的施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北京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营造良好氛围。
建首善自京师始。北京市民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志愿服务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2008年奥运会、国庆70周年庆典等大型社会活动中,在抗击重大疫情、开展各类社会建设活动中,处处可见“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志愿者的微笑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的一张金名片。截至2020年底,北京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超过7.8万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四个中心”功能,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尤须将这一庞大力量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条例》从立法层面厘清权责利关系,健全完善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为志愿服务提供基本遵循,正当其时。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当志愿者。”千万个体的涓滴善意,终将汇聚成整个社会向上向善的澎湃暖流。今天,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转型,减量发展下的城市更新任务繁重,超大城市治理面临诸多“难点”。推进“精治共治法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需要引导让更多人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雷锋精神,激发志愿活力,同样是提升城市治理的有效抓手。近些年来,北京志愿服务领域正逐渐从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大型群众性活动,拓展至城市治理、民生需求等方方面面。“回天有我”大型社区治理成效显著,百姓“点单”志愿者“接单”机制广受好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浸润着市民心灵,滋养着城市文明,也构建着更加有效的首都治理体系。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志愿服务源于奉献之心,但要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耀,需要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来护航。无论是明确培养路径、保障原则,还是明晰认定标准、奖励措施,最终都要体现在每一次实践中。从加强党建引领到突出首都特色,从探索激励回馈方法到搭建更多平台,相关主体都要迅速行动起来,以《条例》的颁布和施行为契机,找准着力点,最大限度将志愿服务融入经济社会政策、融入社会治理、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让志愿者和社会公众切身体会到“积善成德”的价值与力量,更好形成人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方式。
以身边的善成就身边的美。我们相信,有了制度保驾护航,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定将拥有更多“首都打开方式”,让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在京华大地层出不穷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