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97期 >2021-02-26编印

蒋京春 支教是一辈子的事业
刊发日期:2021-02-2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丽

       蒋京春是通州区大杜社中学的物理教师、通州区骨干教师。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好消息传来,蒋老师的手机响个不停,同事、朋友的微信雪片般发来,而他来不及多说,正忙着收拾去大凉山支教的行李,这次一走又是一个学期,要带的东西很多。

       支教的日子从2018年开始。那一年,通州区教委分别与内蒙古翁牛特旗、奈曼旗、科右中旗教育部门签订对口帮扶协议,选派优秀教师赴当地支教。已经扎根基层28年的蒋京春很快选择投入支教,一干就是两年。

       初到内蒙古,蒋京春要克服的不仅是水土不服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更要面对物理学科教研的一片空白。从翁牛特旗到奈曼旗,支教两年,他走遍了几十所学校,对当地师生,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内蒙古地区的冬天寒冷而且漫长,他每天都会骑自行车往返于宿舍和工作单位,那冰雪未化又覆新寒的路上,往返20多公里手脚早已冻僵,但他的心是暖的、是丰盈的。他说:“虽然自己的力量如一粒沙尘,但也要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在内蒙古支教结束后,2020年暑假,他又向组织申请到大凉山支教,他想帮助更多贫困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育实现地区的长期稳定脱贫。

       去年,蒋京春的妻子遭遇车祸,脚骨折了,打电话让远在大凉山的他回来。而他回来仅照顾了两日,请了个护工就又离开了。他愧疚地向妻子解释:“对不住啊。但是大凉山的娃娃和老师还在等着我,我得尽快回去。”妻子舍不得他走,却还是选择支持丈夫。临行前,他和妻子说:“不干出点儿名堂都对不起你”。

       “支教不是一阵子的事,是一辈子的事业,不管我身在何处,都要一直做下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