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96期 >2021-02-25编印

“通武廊”合力织密气象监测网络
运河岸边将设智能灯杆监测气象
刊发日期:2021-02-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气象台工作人员对设备做例行检查。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讯(记者 陈施君)“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平台成效显著,针对今年北运河通州段全线通航,通州区已率先完成气象网站建设,廊坊、武清两地气象设备建设正在对标城市副中心抓紧布局。新建自动气象站选址均向三地交界处倾斜“扎点儿”。未来,通州区计划在运河岸边布局有气象监测功能的智能灯杆,补充监测数据。

       从地图上看,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天津市武清区组成了一个“黄金三角”。蜿蜒的北运河由北向南,依次流经三地。相邻的地理位置,相似的水文状况,相通的天气过程,让三地在气象预报中,成为紧密相连的共同体。近年来,三地推进信息共享、设备共建,不断织密气象服务保障网络。

       “通州区也和朝阳区、大兴区相邻,因为同在一个数据平台,我们随时可以调取这两个区的气象数据。但一跨省,数据就不联网了。”通州区气象局副局长温煦坦言,以前通武廊三地之间的气象数据并不互联互通。

       2019年,三地气象局共同建设“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三地气象信息实现互通。

       “看似只是数据的简单汇合,实际上是跨省协作,意义重大。三地可以共享数据、开展平台会商,还可以互相查漏补充,避免漏掉重要的天气过程。”温煦介绍。比如,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天气过程是从西北来的,通州第一时间发现这一气象信息就会向下游地区发出提示信息和预警。每年也会有从南边上来的天气过程,虽然少见,但这样的天气过程往往会带来充沛的水气,造成较大影响。协同互通后,廊坊、武清第一时间监测到这些天气过程就可以向通州发出提示。

       同时,协同平台也有效提升了区域气象灾害联防响应能力。

       通州区气象台台长张永楠对去年一次强风天气记忆犹新。2020年8月2日,通州区气象台测得宋庄镇实时风力达到37.1米每秒,达到13级风级别,第一时间在平台上发出预警。三方及时会商,为及时防御大风灾害争取了宝贵时间。

       温煦介绍,2017年,“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签署了《通武廊气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后,每年三地都会召开例行会议,交流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共同确定需联合推动的事项。遇到重大天气过程,三地随时视频会商,共享信息、共同研判。三地还建立“通武廊协同合作”微信工作群,24小时在线交流。

       今年,北运河通州段将全线通航,这是列入三地气象部门重点工作目录的一件大事。其实,早在2019年,三地气象部门就已联合启动京杭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项目。以通州气象站网建设标准为参考,在运河沿线布设气象站网,提升运河沿岸气象监测设备密度,通过站点、雷达以及卫星的数据共享,为堤岸整修、河道治理、水体改善、北运河京津冀段旅游性通航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我们已经率先完成气象网站建设。以通州区建设标准为参考,廊坊、武清两地的气象设备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温煦介绍,2019年,通州区陆续新建42个自动气象站投入使用,通州区自动气象站数量也达到66个。这些新建的站点选址均特意向通州与廊坊、武清交界地带倾斜,每个区域都“扎点儿”,相当于一个个“哨岗”。将来,通州区还计划在运河岸边布局有气象监测功能的智能灯杆,补充监测数据,进一步织密气象监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