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口 三地“云过年”
本报记者 田兆玉
这是兰恩林留在北京过春节的第15年。
65岁的兰恩林来自辽宁,是北苑街道后南仓小区甲9号楼的门卫加保洁员。老兰对这份工作格外珍惜,小区里被他打扫得干净整洁,居民们对他特别信任,处成了一家人。
老兰和老伴就住在甲9号楼的门卫室里,20来平方米的小平房被爱干净的妻子打扫得一尘不染。门框上一左一右挂着两个大红色的中国结,暖气片上挂着一小串红辣椒饰品,原本四白落地的小屋里多了过年的味道。
春节临近,老兰却越发忙碌起来。每年春节,老兰都会报名社区的义务巡逻和志愿值勤。
每天他早早就开始清洁打扫。车棚一直很难清理,老兰拿着扫帚,弯腰在车轮底下仔细掏刮树叶、塑料袋等杂物。“这些垃圾特别容易卷进轮胎底下,这都得清干净了,要不遇着火星子就容易着火。”每回,当过兵的老兰还一定要把自行车一一码放整齐,他有自己的标准:“起码看起来得在一条线上,不能里出外进的。”疫情当前,他每天又增加了用消毒液擦拭楼门把手、单元门、信箱等点位的任务。
除了日常工作,春节前,老兰还忙着给居民写起了福字、春联。老兰练得一手好字,社区黑板报、装扮楼门、写宣传语都离不开他。春节前,老街坊好几天前就跟老兰预约,找他写福字。老兰乐呵呵地应下来,准备了一大捆,随时准备送给大伙儿。
这是老兰和老伴在北京过的第15个春节了。往年都是两个孩子来京团聚。今年受疫情影响,老两口支持孩子们响应政策,留在杭州、上海。一家四口,三地“云过年”。
不过,孩子在外,父母免不了惦念。这不,前几天,老兰两口子特地到南大街买了地道的牛羊肉和北京特产,塞了满满两大纸箱子,分别给两个孩子寄过去,“都是他们爱吃的!”其实,孩子们也正打算给父母寄来当地特产。
老兰和孩子们约好了,大年三十儿打视频电话,看看远在外地的孙子孙女,给孩子们发红包。“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也赶赶潮流,来个‘云过年’。”老兰期待地说。
备“家宴” 把“家”扮
本报记者 陈冬菊
“这个福字再高一点儿,往右一点……”尽管距春节还有几天,但在通州区漷县镇春立医疗公司,节日气氛已经四处可见。喜庆的灯笼挂起来,红火的福字贴上去,留京过年的同事虽然不能回老家,却感受到这个大“家”中浓浓的年味儿。
韩川今年26岁,是春立医疗研发部的一名研发工程师。他的老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今年准备留京过年,这也是他第一次不在老家过年。
“石家庄目前疫情防控管理措施都很严格,虽然也想回家陪父母过个团圆年,但现在大家平安才最重要,所以我今年还是选择留在北京过年。”韩川告诉记者,父母今年50多岁,为了不让二老过年孤单,他每隔两三天就会给家里打视频电话,了解老家疫情情况,也陪着爸妈聊天解闷,让他们放心。
留京过年让韩川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目前,他参与研发的一个解剖型关节项目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批量试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是他当前的重点任务。
“现在每天主要是画图、做实验,与其他部门对接。我去年刚入职就有机会参与这个研发项目,觉得很幸运。这个产品预计今年上市,大家都干劲十足。”说起工作,韩川两眼放光。
今年,在春立医疗,像韩川一样选择就地过年的职工有百余人。为了给大家创造新年氛围,该公司特意提前准备了不少“年货”,中国结、大福字、红灯笼、对联等早早装扮起来,家里的过年装饰品,办公室一样不少。同时,还号召留京过年的员工想好新年愿望,春节时一起分享。
“我们还计划大年三十为员工准备‘家宴’,在食堂组织大家包饺子,一起吃顿年夜饭。当然,‘抢红包’也是必须的,让大伙儿在‘线上’热闹过年。”春立医疗行政经理于小琴介绍,因为疫情,去年企业受到不小影响,但大家的凝聚力却更强了。同事们都加足马力提高生产效率,希望今年一起奋斗,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
“您订购的蔬菜到了!”
本报记者 田兆玉
早上6点40分,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王天义早早来到配送站,接单、配送,骑上熟悉的电动车,新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您好,叮咚买菜,您订购的蔬菜到了。”早上6点55分,叮咚买菜生鲜配送员王天义手提当天的第一份订单袋,健步如飞地爬上5楼,礼貌地敲开门,将订单提前20分钟送到顾客手中。转身下楼,骑上电动车,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配送第二单。
小王今年23岁,是河北邯郸人,一年前成为生鲜配送员。小伙子能吃苦,干活儿也麻利,不论寒冬酷暑,他总能准确无误地将一袋袋生鲜蔬果及时送到顾客手中。这一早上,王天义接连跑了三个订单,全是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5楼、4楼、6楼。每次都是一口气跑上去,以最快速度送达客户。“我们这片老旧小区多,爬楼是家常便饭。”王天义粗略算了一下,他平均每天要完成80单左右的配送,至少得爬600层楼梯,“刚来的新人不习惯,得练上一阵子才行。”他笑起来有点小得意。其实,这爬楼的基本功也得益于前一份快递员工作,“工作性质一样,但生鲜配送要更精准地把控时间。”
工作一年来,经他手配送的订单已超过2.5万单。临近春节,顾客订的东西单件总量明显增多。成箱的水果、打好的礼盒,有的顾客还会订两三箱饮料。几箱饮品加起来怎么也得六七十斤,但即便是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他也会尽快帮客户搬上去。
今年春节,考虑到疫情,王天义选择留在北京。“春节期间留京过年的人不少,很多人会选择网上买菜。我们在,大家也方便。我们站有20多名配送员,大部分人都选择坚守岗位。”
为让大家安心过年,公司也送上了“温暖礼包”,让王天义很惊喜:“春节期间工资翻倍,公司还为我们保留七天假期,春节过后大家可以轮休。而且春节坚守岗位,还有大红包,喜庆又吉利。”
这也是他第一次过年不回家,父母打来电话不断叮嘱。王天义也打算过年时给家里父母、长辈打电话拜年,全家人在网上“云团圆”。“我还会给爸妈发个大红包!新的一年,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我们在通州挺好的!”
本报记者 冯维静
“魏师傅,来啦!”“来啦!过年好!”
早上6点,一辆装有四个垃圾桶的电动三轮车,停在通州六中垃圾压缩站前,遛早的居民和环卫工魏再春打招呼。打过招呼,魏师傅停好车把垃圾桶抬下来,再把垃圾推进压缩斗。几十斤沉的垃圾桶,每天他要重复搬运一百多次。
来自河北邢台的魏再春今年58岁,是通州京环公司的固废清运工,负责处理南大街18条胡同里的“其他垃圾”。这个工作得赶早,每日天没亮他就出门奔胡同的垃圾站点。每到一处,他要先从车上拖下空桶,再把已经装满的垃圾桶推上车,然后把空桶放进点位。看到有垃圾散落在地上,他还细心地抄起扫帚,三下两下,扫成一堆,撮进翻斗。凑齐四个满桶,就要去压缩站卸载。虽然这两天天气回温,但早上仍然挺冷,老魏不时跺跺脚、搓搓手。
魏再春的妻子杨俊格,也是一名环卫工人,由于工作性质差不多,两人常常互帮互助,被同事称为“环卫夫妻档”。两口子已经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咱干的就是这个职业,岗位需要。而且今年也号召大家就地过年,我们就决定在北京过年了。”杨俊格快人快语,“干我们这行,越是过年过节,作业任务就越重。即便没有疫情,春节也要轮班排岗。前几年春节人手紧,我就没回去,本来今年队里安排我轮休……不过现在也不惦记了,踏踏实实坚守岗位。”杨俊格说完,腼腆地笑了。
虽说夫妻俩简单过年,但仪式感也不能少:除了提前买好春联,两人也备好了年菜,准备犒劳一下自己。大年三十儿晚上,包饺子、看春晚,再和父母、孩子连个视频,就算一起过年了。这次不能回家过年,家里人很理解。每次打电话总宽慰他们:家里一切都好。其实他们也想告诉家人:“我们在通州挺好,你们不用挂念。”
北京通州京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公司有来自山西、河北、湖北等地的580余名环卫工人就地过年、坚守岗位。公司已提前采购足量的防疫物资和节日用品,并做好保障预案。春节期间,工资按平时的2至3倍发放,并每天为环卫工人发放爱心早餐。大年三十儿当天还将为一线职工送饺子。“大家一起,在京安心过年。”
父子工友工地坚守
本报记者 刘薇
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然而东六环路入地工程仍然是一派繁忙景象。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沙建兵和沙子豪就是一对父子工友。今年春节,他们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在京过年、坚守岗位。
44岁的沙建兵是江苏人,以前一直在离家较近的南京从事建筑工作。去年12月,老沙被派到中铁十四局集团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部,“我以前主要负责管道施工中的金属管、水泥管或橡胶管的连接工作。现在刚来不久,还没安排具体岗位。”虽然还没轮到自己的工序施工,但闲不住的老沙先在清洁岗位上忙活起来。每天,他要定时清扫工地主、次干道,清洁盾构机内部,一天下来能走三万多步。
支持着老沙工作好心态的,是他最大的骄傲——儿子沙子豪。“孩子今年21岁,去年刚毕业,我想让他在工地上锻炼锻炼,就带着他一起来了。”看到儿子小沙在工地上认真的样子,老沙很满意。对于父亲,小沙也颇为崇拜。现在二人既是工友又是师徒,在他心里,父亲就是自己学习的目标。
“今年是第一次和父亲在工地上守岁过年。说不想家是假的,但工作不能停,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友一起在通州过年,想想还挺开心的。”感伤了没一会儿,小沙又乐观地笑起来。
这几天,大家也张罗着给驻地贴春联、挂灯笼,一样都不少。虽然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可这年过得有滋有味,大家还计划一起吃年夜饭。“现在电话视频都方便,年三十儿也会给家人视频拜年。家里知道我们在这么重要的工程里干活,都很高兴。”
中铁十四局集团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5标段总机械师王建华介绍,春节期间将有100多名务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留守工地保进度,根据情况对盾构机进行微调。“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时,项目部也为留守人员准备了丰富的活动,可以在现场看电影、举办娱乐活动,让大家在北京过一个温暖的新年。”王建华说。
又一次选择在京过年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师傅,核一下今天小区外来人口的出入信息,谢谢啦!”拿着登记薄,赵晓丽快步走到小区保安岗,一行行查验信息。
42岁的赵晓丽是北苑街道长桥园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年末,疫情时有反复,赵晓丽的任务再一次加大。“这几天我们除了手头的工作外,还要为符合条件的居民登记新冠疫苗接种信息。”今年春节,社区疫情防控任务艰巨,她也主动表态:“春节我们不回老家,社区有什么工作可以随时安排。”
其实,从去年春节开始,这已经是赵晓丽第三次错过回家团聚的机会了。
去年春节,突发疫情,打乱了一家人的节日安排。单位急缺人手,赵晓丽二话不说,大年初二就赶回社区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值勤排查。去年夏天,本想趁孩子们放暑假回老家,没想到北京新发地出现疫情,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毅然前往一线支援。今年春节,她又一次选择了就地过年。
回到家,她对先生说起不能回老家过年的事很是愧疚:“真不忍心跟两位老人说。”但她先生安慰道:“没事,相信爸妈能理解咱们。”晚上,赵晓丽给公婆打视频电话,还没等她开口,老两口就抢先说:“今年春节是不是又不能回来了?没事,不用折腾,你们在北京我们也安心。”赵晓丽心头一阵感动。分隔两地,老人心中惦记着两个孙子,对着手机镜头仔细看了又看,笑得合不拢嘴:“两个小家伙又长高了吧?新年想要什么礼物,爷爷奶奶给你们寄过来。”
在赵晓丽看来,短暂的分别是为了更长久的团聚。今年春节,很多同事也像她一样,选择就地过年。赵晓丽说:“老家的亲戚已经给我们寄来了各种年货,特别丰盛!就地过年也是年,也有浓浓的家乡味儿。”她也想趁着春节假期,带孩子们看看大运河,品品京味小吃,“好好感受北京的年味儿。”
本版撰文 记者 唐建 常鸣 党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