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85期 >2021-02-05编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来通“越冬旅行”
刊发日期:2021-02-0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588251577.jpg

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供图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今年冬天,通州区台湖镇一处农田来了两位不同寻常的“客人”:喙部尖尖的,头上的毛呈灰黑色,身上的毛发着金灿灿的光,它们是匈牙利的国鸟,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据调查,大鸨东部种群在中国的分布数量为1500只左右,一般以鸟群出现,像这样出现两只,应该是来此“越冬旅行”的。

“你们运气真不错。几百米外麦田里的鸟,就是你们要‘采访’的大鸨。”近日,记者跟随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羿健,在台湖镇一处偏僻农田发现了大鸨的身影,在望远镜的取景框中,记者看到了这两只大鸨:身高近1米,头颈灰色,背羽棕黄色,带黑白相间的横纹,金色的余晖照射在它们身上,十分漂亮。据了解,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极度濒危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3.1——易危(VU)。

羿健说:“这两只大鸨是去年10月底来到这里的,因大鸨性情非常警觉,发现危险迅速飞起,出于保护目的一直未对外公布消息,2月1日我们观测到其中一只大鸨左侧胸部羽毛凌乱,中心颜色污黑,担心是受到了外伤,马上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此事。”目前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台湖镇林业站已在镇域内农田、林地等鸟类栖息地设立爱鸟护鸟警示牌,并加大宣传巡视力度。此外,为了给候鸟提供一个放心、安全的栖息环境,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计划定期到农田附近开展生态监测和鸟类调查,制定了下一步的保护方案,确保该种群安全越冬。

近年来,随着通州区空气环境质量、水体质量、林木覆盖率的不断改善,使多年不见的一些野生动物相继迁移而至。“以前,鸟儿都离人很远,因为栖息地空间很大,而如今,却不得不到离人近的地方来寻找食物。”拍鸟多年的鸟友们呼吁,在城市开发的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多为这些鸟类保存或添加生态的栖息地,此外,鸟类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力量,请市民朋友们文明观(拍)鸟,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过度惊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