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乐琪
昨日,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100件2020年度优秀提案受到表彰,其中就包括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统计中心副主任韦再华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副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助力健康北京建设”的建议。
“融疾控、科研、教学、检验检测为一体的现代化市级疾控中心选址通州,目前正在建设。这无疑会对区域乃至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起到无法小视的作用。”谈到去年的这份提案,韦再华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在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通州区人口、城市环境、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些也给居民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传染病、慢病、精神心理疾病、意外伤害发生的风险将加大。”韦再华说,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与干预策略, 才能应对变化,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韦再华梳理了几个数据:2018年,通州区人群期望寿命为80.79岁,居全市中等偏下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在16区中排名靠后;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总体发病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2018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能力考评工作中,通州区在16个区中排名11位,“在信息报告、传染病疫情处置、慢性病防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底,通州区疾控中心有人员153名,也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
多年深耕疾控领域,韦再华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思考,认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有待推进。现代化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址通州区宋庄镇。韦再华认为,应加强该中心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储备,保持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的引领水平,发挥其在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还应开展区级疾控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应急现场处置能力。针对专业人才匮乏的处境,韦再华则建议,疾控机构多措并举增加人才进入渠道。“比如提高待遇,联合高校培养本地定向生,提高招生指标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