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船搭载雷达侧扫声呐,可以快速探查水下暗管,及时将数据反馈到电脑上,开展进一步排查。
无人机可对杂草太多、执法人员进不去的地方仔细开展排口排查。
走航车可精准定位,解决执法人员“找不准、抓不住、测不到”问题。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区域空气质量,走航车可快速前往锁定重点污染源。
除了移动科技设备助力,通州区还新增两座在线源解析监测站,捕捉污染物源头,分析污染物成分。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张程伟
无人机巡河、无人船探测、走航车定点,城市副中心用“智慧环保”的科技力量实现精准定位治气,无盲区治水,助力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变为现实。
得益于凉水河以及北运河水源源不断的补充,位于城市副中心东南部的港沟河、凤港减河形成生态流量补水廊道,20余公里的河段常年有水且水质稳定向好。
为保护水环境,加强污染动态监测。2020年底城市副中心启动了入河排口管理及全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在漷县镇凤港减河水域周围,运用无人机+无人船智能巡检,对入河排口进行检查。目前,无人机已经对港沟河、凤港减河、柏凤沟、大梁沟等26条主要河道以及140多条沟渠开展排查。
在凤港减河河边,一台银灰色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工作人员操作下,这双“鹰眼”将对河道排口逐个排查。通州区生态环境局水和土壤科科长魏华介绍:“凤港减河河道部分区域杂草太多,用无人机可直接到达执法人员进不去的地方,仔细排查,发现问题随时记录。”
无人机的天上巡河,解决了地形复杂,人力不好探查的问题。无人船的水下探测,则可探明水下“秘密”。
无人船,学名“暗管探测船”,主要排查河面以下的入河口,是生态环保部门巡河的又一大利器。无人船长1.65米,宽0.7米,高约半米,放在水中,如同一个大号的遥控模型。它的最大航速为每秒5米,船上搭载雷达侧扫声呐,可以快速探查水下暗管。在河面较宽、两岸无法行走的流域,无人船可大显身手,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排查。
在凤港减河边,工作人员将四五十斤的无人船小心搬抬到河中,组装配件,依据排查范围和疑似排口位置输入航线,“声呐探测船可GPS自动导航,自主航行,自动避障。”随即,航测作业开始。入水后,侧扫声呐开始不间断探查入河排口及管道,很快,数据反馈到电脑上,通过查看声呐图像,工作人员将图像变化大的点位逐一记录,开展进一步排查。
“有了无人机、无人船的帮助,通州区排口底账更加完整准确。”魏华说,通过“无人机+无人船+人工”的方式,去年全区完成26条主要河流排查,发现排口668个,其中有水排放的排口55个。
据介绍,通州区去年超额完成“十三五”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全区饮用水源水质持续符合国家和本市要求,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国家和本市地表水断面逐年实现改善,2020年改善率达到19.5%,全市排名第一。下一步,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将启动新一轮的排污口溯源,在主要河道截取30个点位,建立自动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水质现状,对水质变化进行分析。目前,近140条沟渠排查已全面展开。
织就“蓝绿交织”的美丽画卷中,除了绿水还要看蓝天。通州区的“智慧环保”系统中,也针对空气质量监测新增科技设备——空气质量走航监测车。
作为“蓝天保卫战侦察兵”,走航车可对污染源精准定位。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负责人翟冀飞介绍,走航车每周会根据气象条件、空气污染情况等制定一周工作计划。“重污染天气或者是空气站点监测到某一个方位数据变高,走航车还会赶去应急监测。”解决了以往执法人员“找不准、抓不住、测不到”的问题。
集成了气象五参数仪和空气质量六参数等监测设备,走航车设备可5秒钟形成数据,结合车辆GPS图谱“追着污染源跑”,通过不同颜色直观查看各区域空气质量,快速锁定重点污染源。
走航监测系统不仅“鼻子灵”,“脑瓜”更灵光。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排放特征不同,系统会结合污染源分布和实时风向,定位污染区域,并精准分析判定污染区域、行业、可疑污染企业。而且,车上还配备了非甲烷总烃便携式探测仪,在确定污染区域后,执法人员可以通过便携式探测仪精准找到污染源“家门口”。
目前,通州区已利用走航车对辖区内进行24小时的走航监测,对高值点位实时溯源分析、精确执法。
据介绍,在科技的助力下,2020年城市副中心各类环境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改善首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一,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