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代丽丽)低保标准从“十二五”期末的家庭月人均710元提高到家庭月人均1170元;各类政策性住房开工建设33.4万套,竣工约29万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比“十二五”末增长约33%;学前教育学位累计增加23万,有效缓解了入园贵的问题……昨天,本市举行“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晒出“十三五”期间本市的民生成绩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本市5年累计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3万,有效缓解了入园贵的问题。在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两方面同时发力,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好学校,有效破解了择校的难题。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的比例均达到了99%,中考中招选择的机会更为丰富,高考高招的录取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贺锐介绍,五年来,北京健全劳有所得保障机制,劳动者收入基本与经济增长同步。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五年来帮扶73.1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4万人,大力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就地就近就业。
社保待遇也得到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比“十二五”末增长约33%。
这几年,北京的养老服务快速发展,老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十三五”期间,本市出台全国第一部居家养老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每年制定实施20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构建“三边四级”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建成运营养老机构544家,运营养老照料中心数量由2015年底的56家增长到2020年底的236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5家。统筹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等制度,年发放补贴津贴19亿元,惠及老年人70多万。社会优待范围由原来65周岁以上老年人拓展到全体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累计制发养老助残卡470万张。
百姓居住环境的改善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逐步形成“租、购、补”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全市共开工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33.4万套,竣工约29万套。全市累计发放市场租房补贴近10亿元。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张国伟对百姓的住房问题作出了这样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