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52期 >2020-12-25编印

本市试点“无废河湖”
刊发日期:2020-12-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叶晓彦)“无废河湖”是一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旨在实现河湖生态环境废物产生量最小目标。记者昨天从市水务局获悉,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和“全国示范河湖”凉水河经开区段已成为本市“无废河湖”试点,经过近半年的建设,两处河湖试点成效显著。

西郊雨洪调蓄工程是一个水利工程,可汇聚周边八大处沟、北八排沟、琅黄沟等流域约27平方公里范围的雨洪,既能减轻下游河道的排水压力,还能回补地下水。2019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周边市民休闲游玩的公共场所。自今年7月西郊雨洪调蓄工程被确定为“无废河湖”试点单位后,园区内持续打造“垃圾不落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建设目标。

为了加强宣传,西郊雨洪调蓄工程管理处不仅在园区出入口设置了“无废河湖”公示栏、悬挂宣传横幅、安装感应式广播,还将原来的100对垃圾桶减少到50对,并向市民发放倡议书和问卷调查、分发可降解垃圾袋,鼓励市民将垃圾放入入园口专门设置的“无废河湖”垃圾驿站,或者将垃圾带出园区。

今年下半年以来,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园区内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产生量逐月减少,降幅平均每月在一成左右,垃圾分类效果初步显现。

在另一试点凉水河经开区段,“无废河段”试点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凉水河管理处完成了垃圾量记录电子化工作,并在试点段实现垃圾清理记录电子化录入和分类统计整理。经统计,在9月至11月的三个月里,试点段每月清运的可回收垃圾从285公斤下降到115公斤,不可回收垃圾从81公斤下降到69公斤,垃圾清运量均明显下降。

在资源化利用方面,“无废河湖”试点也有创新。走进西郊雨洪调蓄工程,随处可见趴在草地上的“瓢虫”,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和“雪容融”,色彩鲜艳的“金牛”和“红牛”,这些景观给冬日里略显萧瑟的园区景色增色不少。

原来,为了落实“无废河湖”理念,西蓄管理处就地取材,将园区内收集的枯枝粉碎,染色后铺设成景观或进行装饰。这些用废弃物制作的创意景观很受欢迎,已经成为游客的拍照“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