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52期 >2020-12-25编印

1026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全部按期办理答复
近八成被采纳吸纳
刊发日期:2020-12-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高枝)昨天上午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2020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工作情况报告和相关办理情况报告。342位市人大代表领衔提出的涉及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法制建设、疫情防控的1026件建议全部按期办理答复,其中近八成建议被吸纳,相关工作因此取得进展或列入工作计划。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主任马曙光介绍,截至本次常委会会议,共有342位市人大代表领衔提出建议1026件。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940件;闭会期间提出86件,其中,包含疫情防控工作建议53件。从内容看,代表建议紧扣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关注基层实际和人民群众关切,涉及城乡建设管理方面的最多,达421件。今年代表建议反映问题综合性增强,宏观层面的建议越来越多,办理难度进一步增加。同时,建议数量有所下降,今年是近三届以来会上建议数量最少的一年,与二次会议相比减少142件,与上届同期相比减少363件。

“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将办理代表建议作为汇集群众智慧、回应民生关切、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抓实抓细。”马曙光表示。截至目前,1026件建议均依法按期办理答复代表。其中,吸纳代表建议相关工作取得进展或列入工作计划的814件,占79.3%。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采纳代表提出的在京学校延迟开学、切断传播途径、保障物资供应等方面的建议,本市迅速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统筹抓好社区防控、医疗救治、科技攻关、核酸检测、保供稳价等工作;采纳代表提出的复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等建议,及时推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19条、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10条等政策措施,综合使用减税、降费、补贴、减租、金融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采纳代表提出的城市治理、环境建设等方面建议,出台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和碧水保卫战,截至12月20日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


破坏老城风貌的建筑有望依法腾退改造

又讯(记者 高枝)昨天,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三次审议。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和传统胡同均被增列为保护对象。此外,破坏老城风貌的突兀建筑、年久失修的危房等不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建筑物,有望依法进行腾退保护和改造。腾退方式包括申请式退租、房屋置换、房屋征收等。

“实践中,一些不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建筑物,应当依法予以腾退保护和改造。”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认为,有必要为腾退保护和改造提供法治保障。

为此,三审稿中提出,对于危害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安全,破坏老城、三山五园地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的历史格局、街巷肌理、传统风貌、空间环境,不符合保护规划有关建筑高度、建筑形态、景观视廊等要求,以及严重影响居住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所在地的区政府或产权单位可以依法通过申请式退租、房屋置换、房屋征收等方式组织实施腾退保护和改造。

除了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故居之外,三审稿明确,将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列为历史建筑,也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优秀近现代建筑,是指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造的,现状遗存保存较为完整,能够反映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群)、构筑物(群)和历史遗迹。工业遗产主要指展现工艺流程和工业技术发展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或者经济再利用价值的工业建(构)筑物及设备、产品、工艺流程等。

此外,三审稿专门增加“传统胡同”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传统胡同指清代及以前形成的胡同。

结合历史研究和社会人文方面的专家意见,三审稿提出,加强对传统节日、特色民俗、传统工艺、方言的研究记录工作。加强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等的保护利用,形成稳定、经典的传统文化品牌;合理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鼓励老字号原址、原貌保护。


中轴线文化遗产将向公众开放

又讯(记者 高枝)分布于钟楼、鼓楼和永定门城楼的传统城市轴线及其两侧的历史建筑和道路,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将被纳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保护区域内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将向公众开放。重点管控区域将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昨天上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草案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标准,围绕保护好中轴线突出的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制度设计。

草案提出将保护区域分为遗产区、缓冲区等,规定不同保护措施,具体范围由《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确定。制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相关的景观视廊名录,划定重点管控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第五立面等。对于遗产全部毁坏的,实施遗址保护,通过地面标识等手法提示文物历史位置或者展示历史信息,原则上不原址重建。

除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园林绿化设施以及按照保护规划进行风貌恢复建设外,遗产区内不得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活动。在遗产区和缓冲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进行规划审批时,应当征求文物部门意见。

如何让中轴线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草案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定,包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内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要采取不同形式向公众开放,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逐步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开放中轴线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料,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及有关专家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发掘和阐释;鼓励设立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开发文化体验活动,鼓励支持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等。

开放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草案提出,向社会开放的文化遗产点各管理、使用单位应确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采取预约或适时限流、分流等措施,降低旅游活动对遗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