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
通州人视大运河为生命、为骄傲,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怀。
三千里悠悠大运河,牵六省市,挽五江河,领世界开凿之先。大运河沿岸村庄千千万,然而您知道大运河首第一村在哪儿?
《通州地名谈》一书中记载的答案是原永顺镇新建村。究其原因,可能是通州位于大运河的北起点,而新建村原址就位于大运河的源头。不过,如今的新建村村民全部拆迁上楼,迁到了距离此地西北两公里远的北京物资学院旁边。
不仅如此,该书记载着通州有500多个自然村,其中与河流和漕运形成有关的村名多达60余个,今日就拣几个说说。
因河流成村
在通州中部,古运河东来北转的地方,有一个驰名中外的村庄——张家湾。
张家湾曾是大运河北端的码头,大多中外使节出入北京必经之地。秦汉时期,潞水从通州城东南流到此转向东流,形成一个近乎直角的弯儿,又有清泉河(今永定河东支)从西而来,与潞水相会,所以这儿的湾流又宽又深,自成一处天然河港。至元二十二年,漕运万户侯张瑄首次指挥海船运输漕粮从渤海湾驶入海河,沿潞水逆航至此湾停泊,再往北的河道因水浅不能行船,只好在这儿调用大车,从陆路转运至大都城。一直到明代永乐至嘉靖七年,此湾附近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村落,因元代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取名张家湾。
无独有偶,西集镇吕家湾的来历和张家湾如出一辙,也是因在河道弯曲处建村而名。还有西集镇和合站、张家湾镇里二泗也是因运河得名。
因漕运成村
依托大运河的漕运功能,历史上沿线设置不少“厂”,或作生产,或作仓储。通州带“厂”字的村名也有好几个,比如皇木厂、竹木厂、砖厂等,多因朝廷或地方政府设置的各种厂而命名,在厂旁形成的村落,就以厂名为村名。
先说皇木厂吧,通州有两个皇木厂,一南一北,都在大运河畔。南边的张家湾镇皇木厂村,还得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说起。
当年,大批官员前往大江南北采伐楠木、铁梨木、柏木等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至张家湾码头存储。岸储木材需要建厂管理,再由此调运到施工现场,以满足北京建宫殿、王府、坛庙等工地的需要。当时这里昼夜人喊马嘶,一片繁忙,此地也因存放皇家所用木材而名皇木厂。
皇木厂南面的运河岸边,还有朝廷设的上下盐厂、花板石厂、江米店等,众多的货栈形成了一座村落,最初未定村名。到了清嘉庆年间,运河改道,货栈从张家湾码头北移通州城北,这儿便独立成村,因皇木厂名气最大,便以此命村名。
至于北面永顺镇的皇木厂,也是因存放皇木而得名,只是此厂是在明嘉靖七年吴仲重修通惠河和疏浚张家湾以北运河以后建的皇木厂,比张家湾镇的皇木厂晚建了120多年。
除了皇木厂,以建京所需建材而形成的村庄,还有梨园镇的砖厂,永顺镇的金砖厂和竹木厂。砖厂村是明代运河中码头旁存放南方所造城砖的地方,金砖厂是明代后期与清代存放南方所造宫府墁地砖的地方。竹木厂则是建北京各工地和官民办事搭棚所需南方竹木的存储地。
还有张家湾镇的瓜厂,是以主要存放销售南方所产木瓜市场而名。
因码头市场成村
除了与河流和漕运直接相关的村名,还有直接因码头得名的村庄,如上马头、马头和双埠头等。此外,还有因运河码头市场形成的村子,例如西集、辛集和尚武集。
整个通州自然村逾500个,带“集”字的村名却只有3个,即西集、辛集、尚武集。不过,这三个“集”,内容却各不相同。
西集原名西仪集,因草木丰盛,盛产木材,形成木材市场而名。
辛集原名新集,大运河由此往上浅滩较多,为保障漕运,往往不准商船通行,遂在这里设了临时商船码头,百货在这里交易形成了市场,对原来的西仪集而言,这儿是新的集市,成村后就以新集为名。清代因“新”字与皇姓同,改为辛集。
和前两个大运河货运市集形成的村落不同,漷县的尚武集村很有意思,集如其名,确实因武而集。《通州地名谈》中认为,尚武集村不大,相传晋代这里曾建有一座很大的寺庙,辽代建有一座塔,每年四方游僧来此集会,切磋武艺。后各地客商游人相继至此经商,逐渐发展成庙会集市,故得村名尚武集。
因护堤而名
通州还有“四楼两堤”,是因大运河护堤而名的村庄。
通州有几个村庄名称中有个“楼”,西集镇有耿楼村,漷县镇有王楼村,潞城镇有谢楼村、崔楼村。都在乡间,为何取名“楼”?您别误会,这并不是因为村里某户富裕人家建楼房而命名。其实,这些村名里最初中间都有一个“家”字,原称耿家楼、王家楼、谢家楼和崔家楼。
据说在明清两代,朝廷为了防备河道决口淹没村庄田园,每到雨季,就设防汛机构。沿紧要河道关键河段两侧,驻防兵丁或吏役,昼夜瞭望护守河岸,一旦发现水涨危险,便组织防护。
同时,为防止河水溢出,还在河道两岸的洪泛区边缘筑起长堤,堤随河道走向弯弯曲曲。古代将狭窄长曲的堤防雅称为“楼”,负责一段河堤的吏役或兵丁首领所居住的村庄,就以其所管的堤段为名,称“某家楼”。崔家楼、谢家楼与耿家楼都曾在大运河畔,王家楼则是在港沟河畔。
同理命名的,还有漷县镇的马堤村、杨堤村,不过却是直接以堤为名。
因堵口护岸而名
通州村名与树木有关的村庄有20多个,其中有几个村名皆因护河植树而来,如西集镇的儒林村、肖林村和陈桁村,还有漷县镇的榆林庄村,都是为了运河堵口、护岸、砸木桩需要而形成的。
儒林、肖林和陈桁都在运河左岸,原来这些村名中间也有一个“家”字,称为儒家林、肖家林和陈家桁。古代,运河经常泛滥,冲毁堤岸,既影响漕运又淹没田园,须及时用大量树干和枝条,砸桩挡土,堵口护岸。于是,朝廷指定官员在河道险处的岸边栽植树木,节省时间,以防不虞能就近伐树取用。
榆树木质坚硬不易浸朽,所以当时多种榆树。在护河的榆树林旁形成的村子就叫榆林庄。有明确管理官员的树林边形成的村子则以姓氏命名,儒姓官员管理的树林旁就是儒家林,肖家林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