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交汇。
摄影 记者 白继开
本报记者 张丽
通州自古以来多河富水,境内有十三条河流盘曲蜿蜒,势若游龙,潮白河碧波千顷,渔歌唱晚;大运河“铜帮铁底”,举世闻名;温榆河碧水悠悠,美不胜收,条条河流润泽着通州大地。您可知道,今日备受瞩目的五河交汇处其实曾汇聚了六条河?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河交汇·探访
河道分四岔
“镇水兽”守望
站在东关大桥向北望,目光所及,一座高大的仿古建筑屹立在运河畔,沐浴着冬日的余晖。通惠河从西向东蜿蜒而至,穿过通济桥与北运河相汇,一头“镇水兽”坚定地守望着这段老河口。
循着水源一路向北,约两公里之后,就看到了永顺镇范庄村南的一条河道,在这里能看到河道在不同方向分为四个岔口,河边则立有一块京杭大运河文物保护碑。该村党支部书记金玉国指着村南的河道说:“站在这儿能看到四条河,小中河从东北流来,温榆河从西北流来,运潮减河向东南流去,在此和北运河相汇。”范庄以南这四条河加上通惠河,构成了现在广为人知的“五河交汇”。
但要细论起来,其实这当中涉及六条河流。
史料记载,在1939年以前,古代潮白河流经范庄村至通州城北与温榆河合流。源于怀柔山区的小中河,经顺义流到通州城北,在永顺镇李庄村汇入古代潮白河。1939年,潮白河夺箭杆河南下,脱离北运河水系。到了1958年,古代潮白河故道改称中坝河,小中河也在李庄村汇入中坝河再流经此地,所以说五河交汇中的小中河其实汇聚了小中河和中坝河两条河。
五河交汇·大光楼
未幸存的大光楼
别称好几个
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陈喜波介绍,大光楼在历史上号称“潞河第一观”。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位于运河与通惠河交汇处,有好几个别称。因明清两代,户部坐粮厅官员在石坝码头验收漕粮,大光楼为验粮官员休息之所,所以有别名验粮楼。大光楼位于运河边,也称河楼。又因为大光楼坐落于验粮的石坝码头东南,故此也叫坝楼。
遗憾的是,大光楼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未能保留下来。而北运河停运后,河西岸不断向东延伸了数十米,原大光楼建在如今的滨河路西侧,而非东侧。当年,通济桥、大光楼、燃灯塔均在大运河边,桥影、楼影、塔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五河交汇·名称
北运河“曾用名”真不少
陈喜波介绍,《水经注》中,温榆河记载为“湿余水”,后来易名榆河、温榆河,别称富河。
运潮减河西起北关分洪闸,东至潞城镇东堡入潮白河,是连接北运河与潮白河的人工排水河道,用以减轻北运河的压力而得名。这条河1960年开始施工,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党和政府为保障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水患,带领人民修建了这条河,于1964年竣工。
而通惠河在金代叫闸河,是为向金中都运粮而开凿。这条河汇流了西山的泉水,经金中都北城壕,一路向东流淌,至通州入潞河。元代郭守敬重新开凿通惠河,明嘉靖年间吴仲重新疏通通惠河,通惠河漕运延续至清末。今日的通惠河成为北京城的排水河道。
北运河则是这几条河中冠名最多的一条河,曾叫沽水、潞河、白河、潮白河、自在河……一条河历史上冠名众多,并不多见。在众多河名中,潞河一名所用时间最长,至今,通州尚有潞河中学、潞河医院等单位以此命名。
今日北运河之名是从清雍正四年,即1726年开始,由潞河更名而来,一直沿称至今。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当时有沽水、鲍邱水两条河流经路县,分别称作东潞水和西潞水。这两条原来分流各自入海,北魏时在潞县合流,称作潞水。到了元代,易名为白河,因河床白沙片片,不长青草得名。此外,因这条河河道在京东平原上迁徙无常,摆动不定,也俗称“自在河”。
明嘉靖七年,吴仲重新疏凿通惠河,该河口于通州城北入北运河,在通州城北关外设石坝、土坝,分别转运入北京仓漕粮和入通州仓漕粮。漕船可沿潞河直抵通州城下。大运河通称漕河,自通州至杭州迢迢河道,因河、因湖、因闸和因地,不同河段又有不同称呼,而自通州至天津这段运道是用白河漕运,所以潞河又称作白漕。明代,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俗称里河。对里河而言,自通州至天津的潞河就俗称为外河。潞河流经张家湾一带,由通惠河、萧太后运粮河等4条河汇流而成,河面极宽,水势更涌,因而张家湾以下潞河又称为泗河。
由此可见,北运河自秦汉至今历经了2400余年,从最初的沽水到今天的北运河,冠名繁多。
五河交汇·记忆
就怕发大水,淹了庄稼和房子
范庄村老村长孙玉坤如今已经80岁了,对家门口这几条河如数家珍。“我七八岁就学会了游泳,常在小中河游泳。因为这条河水相对比较浅,离我们村也近。那时候水清鱼多虾也多,在水里忙活一中午能摸到一脸盆鱼虾,够全家人美美吃上两顿。”老村长说,虽然水性不错,但就怕发大水,咆哮的河水“蹦起”两米多高,淹了庄稼和房子,据说1939年那次的洪水最凶猛,把土炕和房子都泡坍了。1956年发过的一次洪水,村西京承铁路下的枕木都漂了起来。“当然,有水害也有水利,那些年每逢干旱,村民们不急,浇地用水直接就从河道里抽,方便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