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科创总第36期 >2020-12-03编印

地下王国
刊发日期:2020-12-0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JPG

管廊内部,各系统管线分门别类地依次排开。

2.JPG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管廊日常维护。

3.JPG

北环环隧将地面车辆引入地下,从地下可直接进入商业建筑、写字楼和配套公寓的地下停车库。

4.JPG

立体停车库跨越地下三层空间,可同时停放220辆小型汽车。

5.JPG

       工作人员在屏幕前观察停车库的运行状况。


本报记者 陈施君

千年运河畔,五河交汇处,运河商务区拔地而起,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和高端商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核心起步区。

除了地上在火热建设,运河商务区的地面之下,也别有一番天地。

国内首创城市综合体 地上地下同运转

地铁6号线北关站和东关大道北出口之间,一个绿荫环绕的屋顶结构“暗藏玄机”,这是运河商务区的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一座体量庞大、功能完备的“地下城”在此高速有序运转。

沿楼梯下行步入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丝毫不觉空间逼仄,却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

地下一层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负压气流垃圾回收系统,地下三层是集水、电、气、管线等于一体的综合管廊,智能化立体停车场跨越地下三层空间……这处设计精密的“地下王国”秩序井然、运转高效。

“我们充分挖掘地下空间,建造了这个庞大的市政配套‘地下城’。”北投通城公司运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何设计如此规模的地下空间?“这是出于节约空间资源、治理大城市病的多重考虑。”该负责人表示,城市副中心寸土寸金,地面每一米空间都有详细使用规划。城市配套设施向下找空间,成为一种必然。

成就浩大的“地下城”,非一日之功。整个工程历时八年。

据介绍,北投集团控股子企业北投通城公司于2011年启动相关建设。期间,涉及市政道路、地下空间开发、桥梁等重点民生工程,采用多项先进技术。截至目前,陆续完成运河商务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

目前,“地下城”共分三层。第一层是行车道层,即地下交通环廊,供车辆行驶使用,同时也包括气力垃圾输送系统等;地下二层为通风、出线、投料和设备夹层,布置有部分通风和电气设备的安装空间等,主要为综合管廊层服务;第三层则是在北京市率先建成的综合管廊,包含水、电、电信、热力等管线。

像这样市政综合管廊与设备夹层、行车道“三合一”立体组合,且与地上建筑物相连,形成地上、地下同时运转的城市综合体,在国内尚属首创。

有了地下综合管廊 地面不再“拉拉链”

运河商务区的正常运行,背后需要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体系来支撑。运河商务区有多大?这里规划面积达20.38平方公里,其中先行启动区现已完工面积368万平方米。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位业主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按下开关灯就能亮;拿起手机就能打电话;冬季室内温暖如春……所有这些再寻常不过的“小需求”,都要依赖复杂的城市管网来实现。

地下综合管廊,就是扛起这些“小需求”的“大块头”。

试想一下,家里装修时如果想把水、电、气、热各类管线都统一到一处管道里,是不是难度很大?那么,将运河商务区地下多种市政管线统一集合到地下管廊空间,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而且,地下管廊的隧道里还要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的通道,对建造规格也有很高要求。这条地下综合管廊长1.5公里,净高2.8米,宽度可达四五米,集纳了包括水、电、热力、电信、垃圾处理在内的5大类管线。

但是,一切“不容易”都值得。

“运河商务区综合管廊的前期建设,是一项巨大工程。但功夫做在前头,后期管理维护就十分高效便捷。”北投通城公司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地下管廊建成后,运河商务区的上空再也不会出现各种纵横交错的架空线,节约地上空间,增加安全性。这样一来,维修和管护工作也转入地下,避免路面反复开挖“拉拉链”。此外,颇具预见性的是,在运河商务区的综合管廊层下方,还为地铁线路预埋了管道,未来修建地铁时也不用再“挖地三尺”。

虽说是管廊,走进去会发现,这里其实并不是圆筒形,而是一个矩形空间。各系统管线分门别类地依次排开,终端设有对应舱。

沿着长长的廊道前行,空间十分开阔,每隔一段,就能看到头顶有一个检修口。如果要新增管线,工人可以直接进到管廊内添加。管线实行智能化管护,哪段出了问题,可以根据报修信息定位到一个比较精确的大致范围,直接对号维修。而且,管廊每个设备上都有一个标识,标注了型号代码,在储备库可以按号寻件。

全市首条真空回收系统 80公里时速“倒垃圾”

在地下综合管廊的众多管线中,有一条直径约60厘米的蓝色大管道颇为显眼。这是运河商务区的垃圾管道,也是北京市首条区域性真空垃圾回收系统。通过这条管线,运河商务区率先实现了“垃圾不落地”。

这套“气力垃圾收集系统”从国外整体引进,服务范围在商务北区新华南路以东,通燕路以南,北关大道以西,永顺南街以北,包括共20个地块,服务面积约0.4平方公里,管线总长约为1920米,日收集垃圾约23吨。

“早在北京市没有启动垃圾分类时,运河商业区已经先行启动了。” 气力垃圾维修技术人员介绍,垃圾必须分类投入投放口,进入垂直垃圾管道。当达到一定的数量以后,中央控制台会发出开始工作的指令,抽气装置自动启动,在水平管道内产生负压气流。储存在阀顶的垃圾就会以每小时70至80公里的速度被吸入地下输送管网。

想象一下,运河商务区每天产生的垃圾通过四通八达的投放口进入管道,然后像高速路上的汽车一样,一路“狂奔”,最终抵达地下一层的垃圾收集中心。在那里,巨大的罐状设备和集装箱已经全部准备就绪。经固、气分离后,垃圾被压缩集中存储,外运处置。“全过程是自动化操作。垃圾管内气体经除尘过滤、除臭净化达标排放,也杜绝了二次污染,节约城市资源。”维修技术人员说。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运河商务区,公共区域看不到传统的塑料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刷卡才能投放的智能垃圾桶,可通过用户识别系统记录使用情况,比传统垃圾收运效率提高90%。

不用上地面过马路 地下交通网四通八达

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驶进运河商务区,都能看到北环环隧的入口。这个深埋在北关北街、新华东路、永顺南街、北关中路地下的环形隧道,连接了通州核心区22个地块以及市政道路。它将周边地面车辆引入地下,路面留给行人与自行车使用,人车分流,构成互不干扰的快慢行系统。

北环环隧并不长。隧道全长1.5公里,逆时针单向行驶,设有单向双车道和一条应急车道,车行一圈约5分钟。

这里每隔一段距离,路边就会出现一道卷帘门,全隧道共有22处。这些卷帘门通向区域内的商业建筑、写字楼和配套公寓的地下停车库。驾车人无需在路面寻找停车场入口,即可进入商务区办公、娱乐、购物等。

此外,北环环隧还引入智慧交通的理念,通过流量检测、智能交通指示信号等措施,优化隧道车辆通行。别以为地下空气会闷浊,隧道内有独特的“空气净化器”。这里利用电磁吸附装置,对隧道排出的汽车尾气进行PM2.5降尘吸附,去除率可达72%以上。

在行车层上方,还有与隧道十字相交的人行通道层,也与周边写字楼相通,行人无需到地面过马路,即可在不同楼宇间穿梭。环隧加上人行通道层,形成了一个便捷地下交通网。

停车不用倒 智能立体车库帮您调头

地下建立体停车场的不少见,但建3层立体停车场的,还不多见。由于运河商务区配套服务中心距离通燕高速等周边道路较近,在地下交通环廊处专门建成了智能化的立体停车库。

“不用倒进去,直接开进去就行,取车的时候,我保证您上车就走。“立体停车库管理员颇为自豪地介绍。这个全自动化的停车库从司机锁上汽车的那一刻开始,就全部通过机器将汽车运送到相应的停车位,而且还能边送车边旋转,保证司机在取车时车头一律向外,上车就走,省去了倒车的麻烦。

以往在车库找不到车的情况,在这里也绝不会发生。只要一刷卡,90秒内就能完成智能找车、调车、取车的全过程。这个立体停车库可同时停放220辆小型汽车,保证客流高峰各个商业体地下车库停满时,可以进入更多的外部车辆。

探索地下空间 脚步不止

地上,蓝绿交织、清朗有序。地下,车水马龙、别有洞天。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持续迈出地下空间的探索步伐,让每一寸土地释放发展活力。

2019年底开工建设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今后也是运河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三层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绿心西北部,三大建筑中的共享配套设施也将全部“深藏地下”。城市绿心与三大建筑在地下实现互通,游客可在地下通行并可直接进入轨道交通车站。

在备受关注的文旅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也正在火热建设中。管廊沿九棵树中路、日新路等20条道路敷设,规划长度约22.5公里,用于满足园区市政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综合管廊将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智慧感知,还可数据分析。今后,文旅区的所有综合管廊工程、管线工程和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竣工验收后,都可形成完整的数字化固定资产,为后续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与资产信息。

小黑板

“地下综合管廊”概念由来已久

“城市病”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共同难题。早在19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1832年,法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系统,收纳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管线。经过百年磨砺,建造地下管廊的技术已十分成熟。在亚洲,日本因为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综合管廊技术起步较早,具有示范性。

在我国,最早的城市综合管廊是1994年建成的上海张杨路共同沟。北京也是国内率先建设地下管廊系统的城市,先后建成了长安街、中关村西区、未来科学城等地下管廊。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规划相关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