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人物总第34期 >2020-12-01编印

17载社区情
刊发日期:2020-12-0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杨平.jpg

全国先进工作者:杨平

北京市通州区玉桥街道玉桥东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社会工作师

本报记者 陈冬菊

从大年初二吹响抗疫号角,一直到4月30日,3个多月的时间,51岁的杨平一直坚守在社区,没有回过一次家。她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为居民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墙”。

从2003年来到玉桥东里社区,杨平每天围着居民生活转,经常忙得脚打后脑勺,这一晃也有17年。17载寒来暑往,她从青涩的“小杨”变成了已有根根白发的“杨书记”,青春挥洒在社区生活的“柴米油盐”里,见证着社区的点滴变化。

“书记,上午周阿姨找您说‘五老’带‘六小’的事儿。”“毛叔说他们智囊团又想出了几个社区议事的好点子。”“下午您别忘了业主委员会的筹备组会议。”……社区事务繁杂琐碎,杨平的一天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早晨一到社区,杨平和同事先开个碰头会,梳理一天重点。顾不上坐下歇会儿,说完最后一件事儿,她立马出门去找物业,一起查看地下室夜间扰民的情况。到底是哪响,她和物业溜溜转了半天查找原因,转眼就到了中午。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社区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疫情暴发后,杨平迅速集结起社工队伍,每天24小时排班值守。宣传告知、封闭管理、排查人员,短短6天,玉桥东里社区就完成了2639户7000余名居民的排查工作,并对返京人员全部建立健康档案。

在社区出现确诊病例后,冲在最前面的就是她。打电话聊天,也成了她的一项重点工作。有些居民因疫情原因出现情绪波动,杨平公开在社区的电话成了大家的“泄洪口”。有抱怨的、有拜托帮忙的,还有的居民实在太闷了,就想找人聊聊天。杨平一边当起了心理疏导员,一边当起了后勤保障员。她为一些生活出行存在困难的居民及时送去果蔬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安抚大家情绪,缓解恐慌心理,共渡难关。

“从腊月二十九开始,一直到应急响应调整为二级,她就一直吃住在社区。大过年的,连口饺子都没吃上。”同事说起来,满是心疼。一方面是因为每天工作都要拉晚到十一二点,同时也怕夜里有点情况来不及处理,杨平自觉留在了社区第一线,和居民在一起。

不少街坊邻里都知道,认真负责的杨书记还是个“点子大王”。

为了创新社区治理,杨平没少琢磨。如今,玉桥东里社区打造了不少品牌项目,比如建立“四方联席”议事会,解决僵尸自行车、私搭小菜园等30余项问题;通过“楼门议事”“楼门微信群”,解决楼道内随意堆放杂物等环境问题;发展17支社会组织开展“楼门文化”……形成了社区浓厚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