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2期 >2020-11-29编印

今年新增2880个优质中小学学位
城市副中心绘制教育新地图
刊发日期:2020-11-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刘冕

  2-1.jpg通州贡院小学新校区刚落成时,孩子们在古朴典雅的校园内尽享通州优质文化教育传统。本报记者 邓伟摄

  2-2.jpg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城市副中心园本月投入使用,孩子们在教室感受艺术的乐趣。本报记者 邓伟摄

  2-3.jpg运河中学西校区设施齐全,学生在环保跑道上上体育课。本报记者 邓伟摄

  2-4.jpg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


  连续3年,城市副中心每年都有新增优质校开学,仅今年一年就新增2880个优质中小学学位。68所城区和本区的名校也成了特聘“兼职教师”,一对一帮扶城市副中心薄弱校快速提升。一张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新地图在城市副中心迅速铺开。

  “十四五”期间,更美好的教育蓝图将在这里落地。昨日,市教委介绍,按照“规划优先、政策优惠、存量优化、增量优质”的思路,各部门将继续精准发力,尽快将城市副中心建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区、教育开放融通先行区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先导区。


  每一所新建校都是优质校

  9月1日,潮白河畔,一所以北京命名的12年一体化学校——北京学校小学部率先启用,迎来了首批一千多名学生。这是继北京大学、北京中学和北京小学后,本市第四所以“北京”命名的学校。占地面积300亩的校园里,特色教室、文体场馆、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学校设置108个班级,其中小学部48班、初中部30班、高中部30班。更多附近居民可以在家门口上好学了。

  这所学校从开始建设,到投入使用,仅花费了2年时间。而这种“速度”正在成为城市副中心新建校的标配。最近几年,人大附中、理工附中、北京二中、北京五中、黄城根小学、北京一幼海晟实验园等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先后入驻城市副中心,新增优质学位9千余个。市教委说,所有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由本校校长任法人,带领团队进驻城市副中心,确保教育质量。

  今年,北京学校、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城市副中心园等一批新建优质学校、幼儿园正式启用,城市副中心再增加优质中小学学位2880个,增加学前教育学位5480个。随着这些新学校、新幼儿园开学,通州区的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


  63所“外援”优质校到位

  城市副中心的学校也迎来了资深“外援”。市教委统筹全市优质资源支持城市副中心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及通州63所优质学校已经与通州区的中小学学校精准对接。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和平里四小、北京八中、北京十二中都在通州区有了“兄弟校”,彼此共享优质课程、学科教研、教学管理、校本科研和德育工作等方面的资源。双方学校互访交流达到400余次,优质学校送课到校1000余次。

  城市副中心既有的中小学还采取“抱团”模式,修炼“内功”。市级予以一定财政支持,并提供政策保障,重点培育潞河教育联盟、运河教育联盟、永乐店教育联盟等联盟,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外,2所高校、4家民办教育机构和区级教科研部门也对接支持17所城市副中心中小学发展。

  市教委说,通过在城市副中心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和实施支持保障优质校、全面支援农村校、扶持挖掘特色校、综合提升百年校等四项工程,以“百年老校质量提升工程”为引子,将陆续培育一批本地优质品牌学校。


  3年吸引1086名新老师

  前几天,通州区2020年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推荐人选在网上公示,潞河中学高中数学老师黄萍、通州区第四中学初中数学老师王志芳、通州区永乐店中学初中语文老师姜海达等榜上有名。正如这份名单所显示的,最近几年,城市副中心的本土名师越来越多。而吸引他们的、留住他们的,是本市在教师引进、师资培养、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等方面对城市副中心的倾斜政策。比如市教育行政部门在乡村教师特岗计划指标分配和直属学校教师配置过程中向通州区倾斜,一部分乡村教师进京指标定向分配给通州区。

  20个教师素质提升支持项目也在城市副中心启动,市教委统筹全市教师培训资源,为城市副中心教师开展整校研修、专题培训等。借助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资源,面向城市副中心实施“小学德育干部培训”“中学德育干部培训”“名校长名园长工作室”和“协同创新”等教师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各中学校长、骨干教师近400人。

  这种人才吸附能力还在不断升级。每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推介会暨应届研究生双选会”都能吸引上千名硕士、博士参与。最近3年,1086名新教师在通州区中小学上岗。同时,该区还选聘优秀教师142名,招聘乡村特岗教师95人,选聘社会化教育人才150名,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