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
夜幕降临,请为读书人留一盏灯。
深夜属于阅读,书店也好,书房也罢,那一盏盏不灭的灯火,正是城市的温度和情怀。
一方书桌、一盏灯、一本书,对于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人而言,足够。
在如今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您已经多久没有好好坐下来静静读一本书了?近年来,随着24小时书店、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书房的出现,这些“不打烊”的阅读空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2019年5月1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第一家24小时书店——“阅青山”开始试运行,同年8月18日开启不打烊模式……
2019年年底,贡院小学、潞河医院、台湖公园等35处24小时智能微型图书馆投用……
2019年11月7日,城市副中心首家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书房——“阅空间”在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启用。今年12月,位于车站路和张家湾设计小镇的第二家和第三家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书房也将投用,年底前,这样的城市书房将达到8个。
24小时之实体书店
阅青山书店是城市副中心第一家24小时运营的实体书店
提到24小时书店,人们往往会先想到台湾的诚品书店,那儿有最动人的台北夜景。
家住群芳园小区的王君最喜欢的书店夜景就在“阅青山”。
阅青山书店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第一家24小时运营的实体书店,也是北京市首家24小时运营的文创产业园区的特色书店。店名源自清代才子纪晓岚书斋的题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阅青山书店深居通州区九棵树西路92号的东郎文创产业园内,虽然毗邻人来人往的罗斯福与家乐福商圈,却很安静,有点大隐隐于世的意思。
书店共有两层,9米高的中庭空间,工业风的装潢设计,原木色的主色调,郁郁葱葱的绿植,明亮温暖的大吊灯,和琳琅满目的图书组合在一起,满满的文艺气息。店里有图书万余品类,从历史哲学到儿童读物都有。每周还会为读者增添更多新书和畅销书。
店里还展卖各类文化创意衍生礼品和手工艺品,精致的团扇、迷你版的富春山居图、通州燃灯塔的金属书签……让人心生喜爱。
阅青山书店倡导读书为乐、自在随心的阅读态度。自去年5月18日开业以来,先后举办了青山学院读书会、青山观影会、诗歌与民谣之夜、手冲咖啡分享会等广泛且丰富有趣的文化沙龙活动,建立了自己的读者群,王君就是其中一员。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在一家私企做市场拓展的工作,平时压力挺大,业余时间他喜欢写东西,多是一些科幻和民俗题材的文字,在网上分享。
“我去阅青山多是为了写东西,也带书过去看,一般都是晚上。晚上有氛围,人比白天专注,也更容易找到灵感,最久的一次待了有十几个小时。偶尔也会和其他夜读的人聊聊,这些都可能成为我写东西的素材。闲的时候一周会去两三次,忙起来最多两周也得去一次。”王君直言。
于王君们而言,“阅青山”不仅是读书人的隔壁书房,也意味着一种有趣的文化生活。
“我喜欢书店的灯光,尤其是晚上,好像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阅读,每个阅读的灵魂都在空间里弥漫。”阅青山书店的负责人高岩坦言,初心就是希望能给附近居民打造一间“隔壁书房”,为更多人打开一扇通往阅读的门,哪怕只是身心疲惫的时候过来小憩片刻。
因为是24小时运营,还有不少备考的年轻人在这儿背题刷题……高岩表示,为了解读者喜好,在选书的时候,书店还通过大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结合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的销售记录,推出主题榜单,比如“浩瀚人类文明榜”“战火硝烟风云榜”“俊采风流诗文榜”等——这些特色榜单与个性书目标签,成为阅青山书店的一大特色。
“人们的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钟爱的书店。阅青山书店正是这样一家愿意提供24小时文化服务的书店,由衷地希望书店的灯光能在黑夜的城市里点燃阅读之火。”高岩说,今年以来因为受疫情影响,书店从24小时临时调整为每天8点半到22点,读者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相信疫情过去,很快就会恢复24小时服务。
24小时之小微图书馆
区文化馆旁的一处智能微型图书馆古色古香。
智能微型图书馆方便市民就近借还书。
紧随阅青山书店之后,同样提供24小时阅读文化服务的还有充满温度的街头智能微型图书馆。
其实早在2018年初,通州就开始布局智能微型图书馆建设。2019年底,建在贡院小学、四员厅文化小广场、南街莲花寺社区等场所公共区域的35个智能微型图书馆投用。这些充满温度的街头图书馆,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微空间。
李丽英家住贡院小学附近,经常来贡院小学西北角的智能微型图书馆借还书。因为临近学校,这儿的自助图书馆里有更多亲子类书籍,很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我女儿刚上幼儿园,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我们从区图书馆借的书,一般都从这儿还,离家近。我也从这种自助图书馆借过几次书,选择虽然比大图书馆少,但胜在便捷,从家走过来不到十分钟。如今的公共服务做得越来越好,希望孩子们都能爱上阅读,这是我们家长最希望看到的。”
据介绍,智能微型图书馆又叫第三代自助图书馆系统,能集网络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为一体,借助便捷的终端设备为大众提供人性化的自助服务,可实现办证、借阅、电子资源阅读借阅、移动端应用等服务。
通州区图书馆馆长杨兰英介绍,智能微型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功能的补充,是公共图书馆延伸出的神经末梢。馆藏图书虽然仅有300册左右,却能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且让阅读距离读者更近一步。陈列的图书品类也有所侧重,并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更新,比如在医院附近的智能微型图书馆多是健康类图书,在学校附近的智能微型图书馆多是教育、亲子等类别的图书,在幼儿园附近的智能微型图书馆里绘本就多一些,更好地拓展全民阅读空间。
“全市各区图书馆借阅的图书,都可以和智能微型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最大程度方便读者借阅。”杨兰英介绍,除了借还书外,智能微型图书馆还有办卡功能,读者可现场办理借阅卡,即刻借阅图书。
杨兰英说,智能微型图书馆打造的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体验空间,不仅打通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还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让阅读成为了一种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作为“书香通州”建设的一种有益创新尝试,街头随处可见智能微型图书馆,已让阅读日益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推进全民阅读的文化风景线。
24小时之城市书房
位于车站路的24小时“城市书房”已经装修完毕,下月即将投用。
与24小时书店和24小时智能微型图书馆相比,24小时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科技含量更高,也更值得期待。
2019年11月7日上午,通州区首家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书房——“阅空间”在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亮相。
作为通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创新之举,“阅空间”最大的特色就是24小时“不打烊”,全天候智能管理。目前,受疫情影响,该处城市书房正在等待恢复开放。
据悉,该空间内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采用了去年亮相北京文博会的“黑科技”——危险行为AI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可识别跌倒等四类常见危险情况。这是该技术在全国首度应用于阅读空间。
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像“阅空间”这样的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将增加到8个。目前,位于张家湾设计小镇恒基云谷和车站路的两处“城市书房”已经装修完毕,进入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
记者看到车站路上的“城市书房”外观比较低调,进入其中才发现书房分上下两层,面积约300平方米。书房内铺好了木地板,靠墙的一组组书柜直抵屋顶,藏书上万册绰绰有余,为读者准备的桌椅也已经悉数到位。
看似只是一个书房,其中的科技含量却不容小觑。智能门禁系统、图书防盗门、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远程监控系统、紧急呼叫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远程控制系统、AI行为管理平台系统、朗读亭……这些科技手段有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自助办证、借阅、阅读等基本图书服务,有的是为智能文化空间的安全运行及运营提供服务。
比如门禁系统,可识别读者身份,并自动解锁开门;待读者完成借还书手续后,通过智能安全检测通道,门禁可开启。
还有最新的AI行为管理平台系统,可以迅速识别紧急情况,然后将现场发生的异常情况截图发送至手机APP。
据介绍,读者可以持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刷卡进入,也可利用人脸识别系统进出城市书房。这里可实现全自助办证、借阅、续借、还书等流程。
今后,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还将根据市民阅读需求,继续布局建设24小时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在其中开展非遗互动展示、亲子阅读分享以及泥塑、扎染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引领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