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要闻总第5285期 >2020-10-15编印

共站桶前值守岗,一起亮出“文明范儿
垃圾分类中城市副中心党员市民的别样风采
刊发日期:2020-10-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陶涛 田兆玉 冯维静

在中仓街道,有190多位离退休老干部,在没有人排班的情况下,自发担任起“守桶人”,每天都到社区垃圾桶边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在玉桥街道,“党辉益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不仅开展垃圾分类,还热心于其他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活动;

在北苑街道,热心党员、物业工作人员、可爱萌娃等公益志愿者或在垃圾分类投放点旁轮班站岗,或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身边人养成分类习惯……

将党员力量下沉到每个网格,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也有更多的群众加入其中,共同维护社区环境。


发挥余热 “别样大党课”中分类忙

中仓街道东里社区多为老旧小区,有些小区几年前才引入新物业,此前一直是居民自治,社区离退休老干部的比例较高,其中老党员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自今年5月以来,东里社区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利用每周党员开会时间,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同时开展垃圾分类“别样大党课”党员活动。很多参与“别样大党课”的离退休老干部纷纷自告奋勇,戴上袖标,到垃圾桶旁当起“守桶人”,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遇到新搬来的租户,还主动上门为其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通过“定点排人”“专人专班”的方式,将离退休老干部安排到投放点值勤工作当中,与定岗桶站工作人员、在职党员形成工作合力。又通过离退休老干部带动年轻人,老居民携手新住户,引领社区多个志愿者和楼门长自发加入,小区真正实现了垃圾分类全动员。

中仓街道的社区“别样大党课”只是在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落地落实的过程中,全区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缩影。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领周边、带动群众的方式,很多街道乡镇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不断提高。

定期守桶、巡逻,随手拍照,不定期召开议事协商会……这些都是玉桥街道柳岸方园社区近期成立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的职责。

这支服务队名叫“党辉益行”,由社区60余名在职党员组成,以开展垃圾分类及其他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活动为主,通过公益行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自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以来,柳岸方园社区广泛动员不同群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中来,在职党员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成团”的实现,使这支力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更加规范专业。“志愿服务队以党建为引领,以在职党员为成员,以垃圾分类为契机,带动社区各群体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加强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推动多方共同参与。”该服务队相关负责人说。

志愿服务队成立伊始,一张服务内容“清单”便发放到了每位队员手中。仔细阅读会发现,在职党员可以定期在社区垃圾桶旁做“五员”,即宣传员、示范员、指导员、监督员、教育员,帮助居民做好垃圾分类,服务时间为7时到8时,19时到20时。还能定期在社区内巡逻,及时发现居民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在志愿服务队手账上进行记录,并向社区党组织上报,使队伍服务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通过随手拍,将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难忘瞬间拍成照片,通过微信等载体进行宣传推广。此外,不定期开展服务队议事协商会,针对在巡逻过程中发现的常见问题,与社区商讨解决方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解决。

据介绍,按照“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服务在小区”的形式,柳岸方园社区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使在职党员在工作时间外继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下一步,社区将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文明劝导、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社区治理注入更多活力。


桶前值守 一起亮出“文明范儿”

在北苑街道,一群热心志愿者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身边人养成分类习惯。各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旁,垃圾分类指导员轮班站岗。这群人中不仅有热心党员,还有物业、可爱的萌娃等公益力量,共站桶前值守岗,一起亮出“文明范儿”。截至目前,千余人次参与北苑街道桶前值守。

穿过门口的自动闸机,走进西关社区的无物业小区——通惠南路19号院,院子中间,红、蓝、灰、绿四色垃圾桶齐全的垃圾投放驿站格外醒目。打开厨余垃圾桶门,几乎闻不到异味,桶内洁净如新,桶壁上还挂着星星点点的水珠。“垃圾清运车刚走,我就把垃圾桶刷出来了,不然容易有异味。”58岁的桶前值守志愿者郭瑞兰笑着说。

郭瑞兰是西关社区最早的一批社区志愿者,开始桶前值守后,她第一批报名。万事开头难,垃圾分类初期,很多居民不习惯,经常装混、错投。郭瑞兰每次都会从桶里捡出来重新分好,对此她毫无怨言,“什么是志愿者?咱不图财、不图物,只想为社区建设做做贡献。社区环境好了,我的工作就没白做。”

在她的带动下,居民分类越来越自觉。先在家分门别类装好,再带到站点投放,遇到拿不准的就找郭大姐帮忙。“郭大姐就像我们的分类宝典一样,垃圾怎么分她全都门儿清。”居民刘丽说。

通过手把手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越来越高。

在广通小区,分类垃圾投放站前有一个戴着蓝色帽子、穿着蓝色制服的高高瘦瘦的人,他是46岁的张伟滨,是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也是一位守桶志愿者。

7月起,他每天7:40到19:40,12个小时值守在小区地库口的垃圾分类投放站旁,提醒、帮助居民进行分类投放。遇到因着急上班没能精准分类的青年人,张伟滨和气地劝说;遇到记不住分类规则的老年居民,张伟滨一遍一遍地为对方讲解,若是看老人腿脚不好,他便直接上前接过垃圾亲自上手分类。

张伟滨是个细心人,他针对垃圾分类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在投放站附近埋管,开通一个新的下水道。常有居民弄因为弄洒厨余垃圾的菜汤,张伟滨就每天冲洗地面。可冲洗过的水排不出去,他便想到开个下水道。

更改垃圾桶的摆放位置,绿桶挨着灰桶,是张伟滨提出的第二个整改项目。“居民倒完厨余垃圾,再把塑料袋提出来,容易弄脏衣服,两个桶挨着更方便。”很快,物业就采纳了他的建议调换了垃圾桶位置。

如今,广通小区的居民们已经熟悉了这个驻守在投放站边的身影,还有家长带孩子过来,请这位垃圾分类专家现场教学。


新型投放点 西集57个村都建了

城区热心党员、志愿者们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乡镇也不示弱。这不,建设垃圾分类新型投放点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

昨天上午,西集镇小辛庄村民赵宏华从厨房收拾出满满一袋垃圾,出门径直走到几十米外的垃圾投放点,扔进“厨余垃圾”的绿桶里。四色垃圾桶一字排开,整齐方便。“我们村的垃圾收集点不仅方便,更重要的是每天有专人收集清运,没臭味儿。”赵宏华笑着说。

随着垃圾分类持续开展,针对投放垃圾容易出现的问题,西集镇琢磨出了不少好点子。最近,该镇又出了个新招:垃圾分类新型投放点进村庄。

西集镇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先后到小辛庄村、儒林村现场查看加设投放点的位置。既要方便居民投放不走远路,又要不妨碍居民生活。而且,桶身设置也经过仔细设计,四色垃圾桶对应四色展板位置。“村里不少老年人记忆力差、文化水平不高,总记不住垃圾该怎么分类。现在投放点展板上图文解说清楚显眼,一目了然。”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道。

位置选好了,热情的村民又当起“安装工”,电钻打眼、钉子固定,大伙儿忙得不亦乐乎。“以前,村里的垃圾桶就是一个大垃圾箱,每家有什么垃圾都一股脑往里倒,垃圾站旁边特别脏。现在分类后大不一样了,大家有了分类投放的地方,很自觉地维护,环境干净多了。装好分类投放点,为咱们村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方便大家互相监督,大伙儿都特别支持。”参与安装的村民杨新建说。

据西集镇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镇57个村垃圾投放点已全部安装完毕。接下来,各村将组织专人统一管理,指导帮助村民准确分类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