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民生总第5270期 >2020-09-18编印

非遗文化进社区 居民体验指尖技艺
刊发日期:2020-09-1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陶涛  通讯员 周迪)“妈妈你看,这面人儿里还有奥特曼和小猪佩奇哪!”六岁的洋洋拽着妈妈,眨巴着大眼睛盯着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瞧个不停。

       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坚定文化自信,丰富居民业余生活,近日,台湖镇定海园二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一场“非遗进社区”民俗艺术体验活动,剪纸、面塑、毛猴和豆塑4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现场,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文化,并面对面传授传统艺术品的制作方法,引得许多居民前来观看。

       只见面塑老师边讲解边示范,简简单单的几块面团,搭配剪子、手工刀、木梳这三件宝,短短几分钟,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面人作品。记者发现,除了面花这类传统的面塑作品,还包括不少动漫人物,让不少小朋友连连拍手。“我们的作品要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这样才能创新,才会有生命力。”面塑传承人杨帆老师说。

       另一边,在老师的悉心教授下,居民们安静地听讲、耐心地制作,经过剪裁、轧平等多道精雕细琢的工序,全神贯注进行着剪纸初体验。

       相较于面塑和剪纸,大家对“毛猴”“豆塑”则显得比较陌生。据介绍,“豆塑”是由各种种子、粮食及其它附料粘贴而成,制作出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禽鸟等形象的画面。“毛猴”则是一种老北京传统工艺,相传起源于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一家药铺,一个配药小伙计挨了账房先生的骂,为了解气,就用中药材粘了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流传到社会后有人对其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毛猴”的头和四肢由蝉蜕的头和四肢做成,身体则是另一味中药辛夷;毛猴所戴的斗笠由木通制作,再使用白芨将这些部件粘结起来,以完成作品。居民们目不转睛看着“毛猴”在老师的手上从无到有,纷纷表示想试试看。“今儿真是长了见识,非遗文化太有独特魅力了,尤其是看到制作过程以后,也跟着手痒啦!”和老伴儿一起在现场各非遗作品前流连的张老先生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命的记忆,我们希望通过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老百姓深入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咱城市副中心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动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