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冬菊
成立公益助残企业联盟、成立立足地区公益事业及扶残助残的委员工作室、精准扶贫带动助残、传承文化非遗助残……几年间,通州榜样张继承的助残之路越走越远,越走动力越足。在刚刚发布的“2020北京榜样”8月第四周榜单中,张继承上榜。
成立公益助残企业联盟
张继承是区政协委员、城市副中心公益助残企业联盟创始人、通州海诚盛世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因为“热心肠”让他走上了公益之路,并聚焦助残。在一次次做公益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一定要建立组织开展公益,这样才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2017年,北京海诚盛世残疾人服务中心——助残社会组织正式成立,张继承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扶残助残的公益事业之中。
2018年底,张继承又出资租了个二层小楼,装修改造后,北京市第一家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项目在此落成,该项目旨在通过文化培训、文创产品开发丰富残疾人生活,增加他们的收益,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张继承成了基地的首任“当家人”。为了基地,他几乎天天都在外面跑,对接资源,学习经验,一年的时间,他的体重直降了20斤,身边的朋友戏言:想减肥,建基地,用一年,成闪电。张继承听了憨憨地笑着回答:“我瘦了,基地胖了啊,值!”如今,基地已运营一年多,很多创新、务实的助残举措受到了残疾人的欢迎,受益人达15500人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中残联、市残联领导及全国各地的残疾人组织多次到基地学习交流。
2019年,在助残事业中不断创新的张继承发起成立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公益助残企业联盟,号召更多的商协会组织、企业家积极参与到扶残助残事业中。目前,联盟成员已有67家,组织了多次为残疾人义诊、慰问、开展就业培训等活动。
同时,在区政协的指导和支持下,区政协首个以立足地区公益事业发展及扶残助残的政协委员工作室——张继承委员工作室正式成立,借助政协组织的力量,汇集委员优势资源,更精准地发挥助残公益力量。
助残疾人学非遗技艺
张继承对大运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时常关注辖区内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一边是好手艺面临失传,一边是没手艺失业待业等救助,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将二者结合,尝试残疾人‘非遗就业’。”张继承有了这个想法后,随即找到中残联、市残联、区残联、民协等多家单位求教,取得支持,又登门拜访多位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大师,恳请他们授技传艺。终于,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大运河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应运而生,多名非遗传承人成了残疾人“非遗就业”的导师。我区传统的花丝镶嵌、古铜张派的铜器艺术品、河北国家级非遗京剧脸谱项目,正在逐步成为残疾人就业增收的产品,几位残疾人正在向“工艺美术大师”迈进。
把助残与扶贫相结合
除了心系本区的残疾人,张继承还把目光聚焦到了我区对口帮扶地区。2019年,张继承主动到内蒙古奈曼旗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发现很多残疾人家庭都是“因残致贫”。于是他想,可以把助残与扶贫一起来做,这样既从根本上帮助了残疾人,又做到了精准扶贫。
说干就干,随后张继承申请了扶贫助残项目,与奈曼旗残联正式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旨在帮助奈曼旗残联建立一个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力争通过以京、蒙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实现残疾人的就业增收,逐步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
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奈曼旗文创基地正式成立,麦饭石、板画等蒙古族特色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正在进行中,城市副中心助残联盟成员单位的产品也将逐步成为奈曼旗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