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光影总第5222期 >2020-07-14编印

 建设海绵城市 雨水收放自如 
润“城”细无声
刊发日期:2020-07-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JPG市民在减河公园透水绿道上骑行。

22.jpg减河公园步道采用双层透水沥青,沥青颗粒嵌合缝隙较大,可使部分雨水直接渗入到地下。

3.jpg硬化地面换成透水砖,加华印象小区的小广场变成了一块能吸水的“大海绵”。

4.jpg地下雨水、污水分流,地上进行路面人行道透水铺装改造的紫运北街海绵改造工程,施工进入尾声。

5.JPG北京小学通州分校教学楼门前,透水混凝土铺就的地面。

6.JPG工人正在修建截污筐。

7.JPG后北营家园小区彩色透水路面。

8.JPG收集的雨水用于小区绿化浇灌。

9.JPG透水砖、透水沥青、排水渠的综合使用,成为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重点。

       这个夏天,因为海绵改造工程,“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美好环境将在加华印象小区得以实现。

      “工程队的师傅们在这忙活一年了,在小区里改这改那。”加华印象小区的老住户知道,工人师傅们做的事情,用专业的词儿说,叫做海绵城市改造。临近中午时分,烈日高悬,工人们汗如雨下,施工队长招呼道:“这会儿温度太高了,喝多少水就会流多少汗!我们下午3点后再施工。”午后,工人们再次忙活起来,先是用白色的透水土工布覆盖停车场底部,接着,两个人抬出一根根黑色的管子,也用土工布进行包裹。

       记者看到,这根黑色的管子上,一半有小孔,另一半却没有。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这是海绵项目专用的穿孔排水管,埋入地下后,可以将“海绵”中多余的雨水送往雨水井排走。“埋管子的时候,有孔的一侧朝上,让水流可以渗入,包上白布,是避免填埋后泥沙堵住小孔和管道。”

       下午,闷热依旧。工人们蹲在地上,用棉质的土工布一圈一圈地缠绕在直径14厘米的管道上。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一滴滴滑落在地上,瞬间蒸发干了。将管道铺完,挖掘机开始填埋最底层的碎石。再往上一层,要铺设透水混凝土、中粗砂,然后再铺上表面的透水砖。

       别看这平平无奇的透水铺装路面,其实是个多层“夹心”饼干,透水砖的下面,依次排布着粘接层、无砂混凝土层、小砾石层和大砾石层,总高度达到半米厚,方能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小区的公共景观绿地同样暗藏玄机。据了解,海绵小区里的绿地都是“下凹式”,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绿地的地势要低于路面,才能“水往低处流”,随后再通过生物滞留池,除去雨水中的污染物,可为小区绿化供水。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磊蹲在小区广场,对刚铺设完成的透水砖做细部检查。他参与了通州海绵城市改造的多个项目,在反复现场踏勘的过程中,研究不同材质的透水效果,看看哪一种更适合。于磊介绍,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而渗、滞、蓄、净、用、排这六个字的前后顺序可是有讲究的。他告诉记者,渗,就是要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等硬化地表面积,雨水就地下渗;滞,是指延缓水流速度,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雨洪风险;蓄,是要削减峰值流量,调节雨洪时空分布,为雨洪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净,则要对污染源采取相应控制手段,削减雨水径流的污染负荷;用,是指通过雨水灌溉、构造园林水景观等,形成雨水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利用;排,则是指达到排水防涝的能力。

        目前,加华印象小区的海绵工程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不少设施都已焕然一新。“小区里的道路改造后,不但没积水,下过雨后这些红砖还非常漂亮,住在这儿也是幸福满满。”说起门前刚完工的道路,居民胡女士连连称赞,小区经过“海绵改造”后,不但很好地吸纳雨水,还让景色变得更美,一举两得。

       据统计,我区已完成公园、小区、学校等107个海绵改造项目,这些城市“海绵体”,不仅让环境展露新颜,还重构了水生态系统。因为“海绵”,一幅栩栩如生的生态城市画面正在副中心全面展开。

本版撰文 记者 冯维静   本版摄影 记者 白继开 唐建